胆道蛔虫案例一
王李氏,女,69岁
初诊:1978年7月3日
主诉:上腹部疼痛8天
现病史:患者因上腹部疼痛3小时,伴呕吐2次于1978年6月26日下午入院,拟诊急性胃炎收入内科。经消炎、解痉补液等治疗3-4天不见好转,查白细胞8300,血尿淀粉酶正常,大便未查见虫卵。腹痛阵发性加剧,痛剧时难以忍受,拒按;缓解时腹软,低热。遂请外科会诊,意见为胆道蛔虫症。继用消炎、驱虫、解痉、导泻治疗,仍不见好转。患者腹痛难以忍受,曾企图跳楼自杀。7月3日请陈老会诊。刻下证:上腹部阵发性疼痛不缓解,伴恶心、口苦、便秘,8天只大便一次,低热,脉略滑数,舌红,苔黄厚少津,目睛不黄。诊断为蛔厥。治以安蛔利胆、攻里通下法。拟方:乌茵驱虫汤(自拟方),拟方如下:
大黄12g(后下) 玄明粉12g(冲服) 枳实12g 厚朴10g
黄芩12g 茵陈30g 乌梅30g 郁金12g
川楝子15g 广香10g(后下) 银柴胡12g
(当时因缺少玄明粉,改为硫酸镁12g) 2剂
二诊(7月4日)进中药后腹泻9次,腹痛减,热降,今晨进食稀饭1两,
处方:上方去硫酸镁 2剂
三诊(7月5日)减硫酸镁后未腹泻,但昨晚腹痛再发,用止痛药后好转,嘱在前方中再加硫酸镁15克 1剂
四诊(7月6日)今日腹泻时解蛔虫1团(约30条),后腹痛缓解,又腹泻3次腹痛未作,能进食稀饭,能下楼活动。上方去硫酸镁15克 1剂
五诊(7月7日)解蛔虫后一直未腹痛,能进食,精神好,但嗳气。脉细,舌淡红,苔黄厚紧,微黑。陈老认为属里热残存,腑气未全下降,兼见气阴两虚,处方如下:
茵陈15g 大黄10g 黄芩12g 大腹皮10g
广香6g 厚朴10g 麦冬15g 川楝子12g
党参30g 甘草10g 北沙参30g 3剂
服完药后于7月9日痊愈出院
按语:陈老常说:《伤寒论》有乌梅丸,《通俗伤寒论》有连梅安蛔汤,《万病回春》有理中安蛔汤,三方均是治疗蛔虫症,尤其是肠道蛔虫。治疗胆道蛔虫症,略显力度不够,魄力欠缺。故自拟乌茵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症,犹如大刀破腹,驱虫外出。此方实取乌梅丸、茵陈蒿汤、大承气三方加减而成,拟此方反映了陈老的学术思想,博采众方,随症加减,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