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名医工作室 临床医案

鼓胀案例一

发布时间:2023-08-02点击次数:13933次

刘某,男,70岁,

初诊:2007年2月15日

主诉:身黄、目黄、尿黄、腹胀大尿少5月。

现病史:患者2006年11月因身黄、目黄、尿黄在市八人民医院就诊,继而转到一附院,诊断为亚急性重型肝炎,住院四月余,经护肝降酶护肝支持治疗,黄疸好转,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痊愈。但腹胀大尿少持续不退,反复低热。刻下症见:身黄、目黄、尿黄如茶而少,腹胀大如鼓,青筋暴露,皮色苍黄,神疲乏力,动则气喘,纳呆食少,口干而苦,大便不畅,夜寐不安,下肢水肿,低热口干,脉沉略细数,舌淡红,少白苔,B超大量腹水,胸片示双侧胸腔积液,右多左少,肝功能异常。西医诊断:乙肝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活动期。中医诊断:膨胀悬饮。辨证为气虚血淤水停,湿热蕴结肝胆。治当益气活血利水佐以清利湿热,处方:

黄芪60g 泽泻30g 茯苓20g 猪苓30g

枳实10g 白术15g 田三七3g 丹参30g

茵陈20g 厚朴10g 甘草6g 大黄5g

二诊(2007年2月26日)服前方药后,病情未见明显改善,仍低热不退,反复发作,热势升高,胸片示肺部感染,舌质红胖大苔薄黄,口干苦,头晕发热,热退汗出,昏睡纳差,语言回答尚正确,但反应迟钝语言缓慢,急则治其标,和解少阳,佐益气活血,以小柴胡汤加减,处方:

柴胡10g黄芩12g法夏10g生姜3片

大枣4枚甘草6g党参15g黄芪60g丹参30g

三诊(2007年4月2日)服上方后,体温由38.5℃左右下降至38℃以下,精神略好转,食欲略好转,但腹胀大、尿少加重。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弦滑,治以益气活血利水佐以清热

:柴胡10g黄芩12g法夏12g生姜3片

大枣4枚甘草6g党参15g黄芪60g

厚朴10g丹参30g泽泻10g猪苓30g

枳实10g茵陈20g

四诊:(2007年5月4日)服上方后,体温正常,腹胀大如鼓,气喘,尿少,双下肢浮肿,动则气喘,便秘,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弦滑,治法不变,加重益气利水,加大黄通便,拟方如下:

黄芪100g白术30g茯苓30g猪苓30g

泽泻20g桂枝6g马鞭草30g丹参30g

田三七3g茵陈20g大黄5g白茅根30g

五诊(2007年5月18日)服上方后,精神体力 好转,腹胀改善,走路不喘,双下肢浮肿改善。效不更方,再加重益气,处方:

黄芪150g白术50g茯苓30g陈皮10g

猪苓30g泽泻20g桂枝6g马鞭草30g

丹参30g大黄5g田三七3g茵陈30g

六诊(2007年7月20日)患者精神,体力进一步好转,因外感后略有发热,37.4℃,便秘改善,腹水明显消失,黄疸明显改善,舌质淡红,苔薄,脉浮滑。肝功能:T-B28.4mmol/L,ALB30g/L,A/G=0.8前方去桂枝,加藿香梗,白参5g,益母草30g绣花针5g.,益气活血,利水

七诊(2007年9月5日)精神体力基本正常,能每天散步30分钟,饮食正常。双下肢无浮肿。B超示中度腹水。处方再加重黄芪、白术、加白参,减轻利水药

黄芪200g泽泻20g茯苓30g猪苓20g

白术80g赤芍20g绣花针15g厚朴10g

马鞭草30g丹参30g田三七3g白参10g

山萸肉20g当归10g

八诊(2007年11月5日)精神如常,饮食正常,大便日1-2次每日。B超早期肝硬化。脾稍大,未见腹水。肝功能正常。

患者出院后一直追踪随访,于2008年3月-8月再次出现腹水胸水,陈老经上方门诊纯中药治疗三月后,病情再次好转,胸腹水消失,近期来门诊体检精神好,面色红润,行动自如,饮食二便正常,B超肝硬化未见腹水,脾稍大,肝功能正常,HBVDNA阳性,

按语:鼓胀系因肝脾受伤,疏泄运化失常,气血交阻致水气内停,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一种肝脏慢性损害的疾病,历代医家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视,把它列为“风痨鼓膈”四大顽症之一。现代医学中也是临床重症,治疗上十分棘手,历代医家一致认为鼓胀为气、血、水互结的本虚标实的疾病,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的病程阶段,其虚实的侧重也不同,虚有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虚湿盛,气虚等不同,实有湿热蕴结,寒湿困脾,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等不同,同时气滞血瘀水饮的侧重也不同,陈老师积数十年的经验,一再强调鼓胀多应以大剂量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为关键。本案患者腹胀大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以水饮为主,语声低微,形容憔悴,神疲气短,四肢无力,步履迟缓,大便难排,粪质不干硬,需临厕努挣,便后乏力,为典型的气虚脾弱之症,低热不退,身黄目黄为湿热余邪蕴结肝胆,故遣方用药紧抓主要病机。用大剂量的黄芪150-200g白术40-80g为君药,益气健脾,茯苓30g,猪苓30g、泽泻30g,渗湿健脾共为臣药,柴胡10g,枳实10g、厚朴10g,疏肝解郁,丹参30g,田三七3g活血祛瘀共为佐药,茵陈20g,大黄5g、黄芩10g,清热利湿剂量小 而不伤正,清利余邪,在治疗过程中3次发热恶寒为外感湿热,发热转为主要矛盾,急则治其标,处方调整为小柴胡汤或小柴胡汤加益气活血利水汤。益气活血利水汤是陈老师在多年治疗鼓胀的基础上总结出的经验方,先后有两名研究生及一个厅级课题对此方进行了研究。临床上确实有良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