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案1
徐某,女,73岁。2017年5月31日初诊。主诉:头晕1年余,加重1周。现症:头晕,发作时伴天旋地转、视物黑蒙。近1周频发,一日3-4次,发作时自觉心慌胸闷,乏力,四肢沉重,畏寒明显,精神差。口干、口苦,饮水多,双下眼睑浮肿明显,双下肢指陷性水肿,晨起尤甚,伴小腿抽搐,纳食少,食后胃脘部易胀,大便可,小便频且量少。舌质淡红,苔白腻,舌下络脉粗,脉沉弦稍涩。中医诊断:眩晕病,气郁湿阻证。方由五苓散合小柴胡汤化裁,具体方药:
茯苓 20g,白术 10g,桂枝 10g,泽泻 10g,猪苓 10g,柴胡 10g,黄芩 10g,法半夏 10g,党参 10g,炙甘草 6g,鸡血藤 15g,麦芽 30g。15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17年8月1日,服上药后头晕已明显减轻,2-3天发作1次,心慌胸闷已不明显。乏力减轻,精神改善,可正常做简单家务。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弦。守上方加神曲 10g、益母草 15g。15剂。
三诊:2017年8月15日,服上药后头晕大减,近半月只发作1次,生气时易发。双下眼睑及双下肢水肿近愈。服药期间未出现手抖,小腿抽搐夜间明显。守二诊方,改炙甘草为15g,加生白芍 20g。15剂。
2018年9月18日,因他症就诊。诉近1年纳食增加,头晕明显改善,每月仅偶发。
按语:本案患者就诊时除头晕严重外,兼有诸多症状,如心悸、胸闷、水肿等。但综观其症状,总不离气机郁滞、三焦不畅、水湿内停之病机。少阳枢机不利,水湿内停,上蒙清窍则头晕,口干、口苦;水湿阻滞中焦则食欲差,水湿流于下焦,阳气被郁,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频且量少;双下眼睑及双下肢水肿亦是因为气机阻滞、水湿停聚所致。此处乏力、畏寒非阳虚之证,乃因水湿中阻,阳气不达所致。针对上述病机,故用小柴胡汤合五苓散疏利气机、利水通阳。服药后三焦气机通利,阳气畅达,故头晕缓解,小便通利,水肿渐消,此即“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