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李学华144 男1989-06-12 结肠多发息肉
1日期:2021-01-17
2主诉:大便稀溏2月余
3现病史:患者诉因进食红薯后出现大便稀溏的症状,伴有腹部胀满不适,以下腹部为主,午饭后腹胀加重,饥饿时症状可自行缓解,故未重视,现大便次数增多,并伴有里急后重感,腹胀不适症状加重,遂至我院门诊就诊。
4现症见:大便质稀不成形,日行3-5次,稍伴有里急后重感。下腹部胀满不适,饱腹后加重,晨起时有口苦,余无明显不适,平素情绪暴躁易怒,纳寐可,小便平。舌质红,少苔黄腻,舌边有芒刺。脉弦细。
5诊断:泄泻 肝经湿热下注证
6治法、方药:清利肝经湿热
龙胆泻肝汤加味
黄芩3 枳实10 车前草10 柴胡10 泽泻10 甘草6 当归10 白芍10
大黄5 木香10 法半夏10 瓜蒌10 X7剂
氟哌噻顿美利曲率片
7点评: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样的为主症的病症,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本病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病变过程较为复杂,临床往往出现虚实夹杂,寒热互见,故而辨证时应全面分析。基本病理为脾虚湿盛,故治疗原则为运脾化湿,本患者辩为肝经湿热证,选用龙胆泻肝汤,清利肝经湿热。
8心得:黄芩燥湿清热,加强泻火除湿之力,湿热之邪,当利导下行,从膀胱肾渗泄,故以渗湿泄热之泽泻导湿热,从水道去,肝乃藏血之藏,若为实火所伤,阴血亦随之消灼,本方中诸药以苦燥渗利伤阴之品居多,故用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使邪去而阴血不伤,肝性喜疏泄条达而恶抑郁,火邪内郁,肝胆之气不疏,用大量苦寒降泄之品,即恐肝胆之气被抑,又虑折伤肝胆升发之机,遂用柴胡舒肝胆之气,并能引药归经,尚有“火郁发之”之义。
1日期:2021-01-22
2主诉:大便稀溏2月余
3现病史:患者诉因进食红薯后出现大便稀溏的症状,伴有腹部胀满不适,以下腹部为主,午饭后腹胀加重,饥饿时症状可自行缓解,故未重视,现大便次数增多,并伴有里急后重感,腹胀不适症状加重,遂至我院门诊就诊,治疗5日后症状缓解不明显,遂至门诊复诊。
4现症见:患者诉服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大便仍质稀溏,不成形,稍伴有里急后重感。脐周胀满,入夜尤甚,便意感加重,余无明显不适,有乙肝病史,规律服用恩替卡韦,控制可,平素情绪暴躁易怒,纳寐可,小便平。舌质红,苔薄。脉细滑稍弦。
5诊断:泄泻 肝郁血虚脾弱证
6治法、方药:清热疏肝,养血健脾
丹栀逍遥散加味
丹皮10克,,炒栀子15克,当归12克,赤白芍各15克,柴胡10克,茯苓15克,炒白术10克,炙甘草6克,薄荷6克,干姜6克,神曲10克,谷芽20克,七剂。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
7点评:泄泻的病变,主脏在脾,病理因素主要是湿,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关键所在。肝气乘脾也多在脾虚的基础上产生,并属于虚实夹杂或者是病属虚证,也要重视健脾,在健脾的基础上抑肝。
8心得:忧思恼怒或情绪紧张时,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侮脾,气滞于中则腹痛,脾运无权,水谷下趋则泄泻,肝失疏泄,脾虚不运,故导致嗳气食少,舌苔薄腻,脉弦是为肝旺脾虚夹湿之象。
1日期:2021-01-29
2主诉:大便稀溏3月余
3现病史:患者诉因进食红薯后出现大便稀溏的症状,伴有腹部胀满不适,以下腹部为主,午饭后腹胀加重,饥饿时症状可自行缓解,故未重视,现大便次数增多,并伴有里急后重感,腹胀不适症状加重,遂至我院门诊就诊,治疗2周后症状缓解,近日因饮食不慎,症状加重,遂至门诊复诊。
4现症见:患者诉服药后症状缓解,昨日因吃火锅后,症状复发,胃脘不适,脐周胀满,解水样便,便意明显,情绪暴躁易怒,纳寐可,小便平。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
5诊断:泄泻 肝郁血虚脾弱证
6治法、方药:清热疏肝,养血健脾
丹栀逍遥散加味
丹皮10克, 炒栀子15克, 当归12克, 赤白芍各15克, 柴胡10克, 茯苓15克,
炒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薄荷6克, 干姜6克, 神曲10克, 谷芽20克,
枳壳15克, 合欢皮15克 七剂。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
7点评:方中柴胡苦平,疏肝解郁,使肝郁得以条达,为君药,当归甘辛微苦温,养血和血,其味辛散乃血中气药,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归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共为臣药;木郁则土衰,肝病易传脾,故以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用法,中加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生姜降逆和中。
8心得:功能性腹泻没有器质性的病变,西医治疗多易反复,中医从脾胃论治,健脾胃,祛湿浊,重在补后天之根本,再根据病因疏肝抑肝,化湿祛浊,从根本上治愈泄泻。
1日期:2021-02-05
2主诉:大便稀溏3月余
3现病史:患者诉因进食红薯后出现大便稀溏的症状,伴有腹部胀满不适,以下腹部为主,午饭后腹胀加重,饥饿时症状可自行缓解,故未重视,现大便次数增多,并伴有里急后重感,腹胀不适症状加重,遂至我院门诊就诊,治疗3周后症状缓解,遂至门诊复诊。
4现症见:患者诉服药后症状缓解,大便稍成形,日行2次,时有排不尽感,胃脘不适减轻,偶有脐周胀满,纳寐可,小便平。舌质红,苔薄。脉弦。
5诊断:泄泻 肝郁血虚脾弱证
6治法、方药:清热疏肝,养血健脾
丹栀逍遥散加味
丹皮10克, 炒栀子15克, 当归12克, 赤白芍各15克, 柴胡10克, 茯苓15克,
炒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薄荷6克, 干姜6克, 神曲10克, 谷芽20克,
枳壳15克, 合欢皮15克 七剂。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
7点评: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其转归依急性暴泻和慢性久泻的不同而别。一般而言,急性暴泻病情轻多能治愈,部分患者不经治疗,仅予饮食调养,亦可治愈,若病情较重,大便清稀如水,极易发生亡阴亡阳之险证,甚至导致死亡。少数急性暴泻患者,治不及时或未进行彻底的治疗。迁延日久,则易由实转虚,变为慢性久泻。慢性久泻,脏器亏虚,病情缠绵,疗程较长,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可治愈,少数患者反复,导致脾虚中气下陷,可见纳呆、小腹坠胀、消瘦甚至脱肛等症,若久泻脾虚及肾,肾脾肾阳虚,则迁延难愈。
8心得:当前临床上,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的变迁,慢性久泻者中湿热未尽,气阴两伤者尤为多见,增加了治疗的困难,利湿易伤阴,益阴易碍湿,此时酸收之法实为重要,可以标本兼顾,不失为一种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