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炳彩治疗饮证验案四则
伍炳彩治疗饮证验案四则
关键词:饮证;伍炳彩;验案
《金匮》论述痰饮内容丰富,有《痰饮咳嗽病》的专篇论述,还有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腹满、惊悸、呕吐、妊娠等篇也涉及痰饮。伍老认为,总体而言,《金匮》并未区分痰与饮,其论述是略于痰而详于饮的,并根据其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治疗痰饮病应首先分清痰与饮的观点。现摘录伍老治疗饮证验案4则,供同行参考。
- 肝硬化腹水
丁某,男,43岁。患肝硬化腹水已月余,于1975年9月15日到吉安某医院诊治,医师见其腹大如瓮,身体比较壮实,口稍渴,大便结,给予十枣汤原方3剂水煎服。药后,大便每日泻 3 ~ 4 次, 病人自觉腹大未减, 反而肛门脱垂, 医师欲用补中益气汤治其脱肛, 但又虑其腹大腹胀,怕药后腹胀加剧。适逢伍老在该院开门办学,遂带病人来求会诊。伍老见病人舌苔微黄,腹大,口舌干燥,小便短少,脉弦,诊为饮停肠间,郁久化热,以己椒苈黄丸加味:汉防己 10g ,椒目 10g ,葶苈子 10g ,生大黄 6g ,商陆 6g ,茯苓皮10g ,大腹皮 10g ,赤小豆 10g , 秦艽 10g ,防风 6g 。 连服 5 剂,小便转长,腹大腹胀大减,口渴亦减,脱肛也愈。守方再服 10 剂,腹水全除。
按:《金匮·痰饮篇》云:“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本案
患者症状与条文所述基本相似,故用己椒苈黄丸加味,效如桴鼓。对于己椒苈黄丸条,大部分注家均言药后病从二便出,前后分消, 但从本案可看出,主要是病从小便出。
- 胸膜炎发热
罗某,男,8 岁。 1988 年 11 月 14 日初诊 。 患者因结核性胸膜炎住吉安市人民医院, 经用抗痨、激素、抽胸水等治疗,胸闷、气喘等症状大减,唯下午低热不退,每天下午体温在 37.5~ 38 ℃之间。除用西药外, 加用中药青蒿鳖甲汤等方剂治疗一月余, 发热仍不退, 故停药来南昌求诊。见症如上,晚上汗出热退,发热前无明显怕冷,热退时汗出能至脚,热高时脚亦不冷,舌苔薄白,脉弦稍数。寻思良久,此乃阴虚发热,何以用滋阴清热的青蒿鳖甲汤加减而热不退?因想到人胸片示尚有少量胸腔积液,乃用青蒿鳖甲汤加千金苇茎汤。服药 5 剂来诊,热退,嘱原方再服。
按:本案辨证要点是午后低热,是为阴虚之象,但胸片示有少量胸腔积液,说明兼有水饮,故单用青蒿鳖甲汤无效,加用千金苇茎汤热退。
- 神经性呕吐
黄某,女,36 岁。1978 年 6 月 19 日会诊。患者 1978 年3 月 16 日在某县医院行输卵管结扎术,术前月经未净,术中手术室较冷,术后当晚即频频呕吐,饮水更吐,口渴,吃饭有时亦吐,伴低热,小便较短。在县医院行输液、止呕及中药治疗近 1 个月,呕吐有增无减, 乃转某省级医院妇产科进一步检查治疗,入院后再作多种检查,未发现实质性病变,胃镜已除外胃癌,骨髓象除外血液病,神经科会诊诊断为神经性呕吐。 经中西药治疗, 病情仍不减, 口渴欲饮,频频呕吐,饮水更吐,发热 37.5 ~ 38 ℃,小便略短,无尿频尿急,小便无灼热,尿检亦无异常。曾服旋覆代赭、香砂六君、丁蔻理中汤等降逆止呕方剂,并配合输液等对症处理,病不见好转。当时伍老在该院带教,乃邀请会诊。诊时病情如前,苔白,脉浮。辨证为下焦停饮呕吐,用五苓散治疗:猪苓 10g ,茯苓10g ,泽泻 10g ,白术 10g ,桂枝 10g。3 剂,每日 1 剂。服 1 剂呕吐大减。服完 3 剂,呕吐发热均除,带上药 5 剂出院。
按:仲景云:“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又云:“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本证呕吐经久,饮水后更甚,伴低热,小便不利,脉浮,故诊断为下焦停饮呕吐,用五苓散化气利水,水去则呕吐亦除,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喘息性支气管炎
彭某,女,58 岁。2001 年 1 月 5 日初诊。因受寒诱发支气管炎 5天,咳喘高热(体温达 39.5℃),两中下肺可闻及大量湿罗音及哮鸣音,血象高。先以抗炎治疗,并服用麻杏石甘汤合枳梗二陈汤 2 剂,无效,发热反增,故请伍老诊治。证见:发热恶寒,寒重热轻,口渴欲温饮,量不多,无汗,骨节疼痛,咳嗽,痰白稀,不易出,喉中水鸡声,不能平卧,纳差,大便平,小便无灼热感,舌质淡暗舌苔白,脉浮数。辨证为外寒内饮,饮重热轻,治以解表化饮, 清热除烦, 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原方:生麻黄 3g,桂枝6g,干姜 8g,白芍10g,细辛2g,法半夏 8g,五味子5g,生甘草 6g ,生石膏 6g。1 剂。汗出热退,咳喘大减,咯痰转畅。后因其胸闷咳嗽,以苓甘五味姜辛汤善后。
按:本例先用麻杏石甘汤合枳梗二陈汤无效,是由于化饮力量不足,且外寒较重,里热轻,故需用后方。本例水饮辨证关键在于咯痰清稀,喉中水鸡声。
注:本文于2005年12月发表于《江西中医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