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名医工作室 论文论著

基于《黄帝内经》理论谈国医大师伍炳彩 辨治痿证经验

发布时间:2021-04-16点击次数:10910次

注:本文已于2020年10月发表于中华中医药杂志

基于《黄帝内经》理论谈国医大师伍炳彩辨治痿证经验

章莹1 ,余建玮2 ,王飞3

(1 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南昌 330004;2 江西省中医院,南昌 330006;

3 江西中医药大学院士工作站,南昌 330004)

  摘要:《黄帝内经》中痿证被称为痿或痿疾,主要是以肢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为表

现的一类病证。现代如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多发性神经炎等多种疾病可归于“痿病”范畴。伍炳彩教授认

为此病的发生有内外两方面因素,大多为正虚邪犯,内有脏腑虚弱,外有湿热或瘀血。《黄帝内经》提出“治痿

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伍教授并不拘泥于此,他认为治疗痿证既要重视阳明,又要调理脏腑;根据病情虚实,

选择施用补法或泻法。

  关键词:痿证;黄帝内经;伍炳彩;治痿独取阳明;五痿汤;经验

  基金资助: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改课题(No.2018jzyb-35),

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No.GJJ190657)

  国医大师伍炳彩年近八旬,博览百家,尽汲所长,行医近六十载,临床经验丰富,如今仍坚持工作在临床科研第一线。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了其治痿经验,现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伍师历来重视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常随身携带四大经典,他认为中医学的形成是从实践到理论,由理论指导实践,只有不断实践才能证实理论而发展理论[1]。《黄帝内经》中痿病被统称为痿或痿疾,根据症状差异有痿躄、痿瘘、痿厥等;根据病位不同有筋痿、骨痿、肉痿等。现代如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多发性神经炎等多种疾病可归于“痿病”范畴。

  病因病机

  痿病生成有内外两方面因素,大抵可概括为正虚邪犯。《灵枢·百病始生》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伍师认为,痿病的发生与脏腑虚弱有关。无论是五志过极化火,亦或是劳倦失度伤阴,均能耗伤五脏津液精血导致痿病发生。《素问·痿论》指出:“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脾主四肢肌肉,脾胃虚弱也是临床痿病发生的常见因素。《素问·太阴阳明论》写道:“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和津液,四肢筋骨肌肉得不到充养,则痿废不能用。

  至于外因,伍师认为湿邪[1]是致痿的首要邪气,正如《素问·痿论》记载:“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滞,痹而不发为肉痿”。湿邪还可夹杂其他邪气侵袭而致痿,《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此乃湿热致痿,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可结合患者其他症状加以辨治。此外,《黄帝内经》还有关于风湿、寒湿致痿的描述,但临床所见甚少。

  伍师还认为瘀血可以导致痿病的发生。清代医家张锡纯在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亦提出了瘀血致痿的病机。现代研究表明,血瘀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2]。血瘀造成骨内微循环障碍,血液中的钙和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进入骨骼,从而导致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性改变,骨转换增强,发生骨质疏松。

  辨治要点

  1. 肺热伤津、津液不布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由于肺热叶焦,不能敷布津液,则四肢肌肉失养,痿废不用。症见:肢体软弱,乏力,皮肤枯燥,口渴心烦,咽喉干燥,或干咳无痰,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苔薄白,尖边俱红。治法:养阴清肺、润燥生津。给予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15g,麦冬15g,玉竹10g,天花粉10g,冬桑叶10g,生扁豆10g,生甘草6g。此方源于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具有清热生津、滋阴润肺之功效,主治温燥热邪袭入肺胃,以致阴虚、津液受伤的病证,是甘寒法治疗温燥证的代表方之一。
  1. 脾胃亏虚、精微不输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脾胃为“后天之本”,今“脾病而四肢不用”。《灵枢·本神》亦明确指出:“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若脾胃虚弱,则功能失和,协同失济,无法完成其长养四旁后天之本的作用,故《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症见:肢体萎软无力,逐渐加重,纳呆腹胀,口渴自汗,气短声微,气短乏力,大便溏薄,苔薄腻,脉细软。治法:补益脾胃,健运升清。给予李氏清暑益气汤加减:黄芪15g,苍术6g,升麻10g,人参10g,炒白术10g,陈皮10g,神曲10g,泽泻10g,炙甘草6g,黄柏6g,葛根10g,青皮6g,炒当归10g,麦冬10g,五味子6g,生姜3片,大枣2枚。此方源于李东垣的《脾胃论》,具有健脾益气、保肺生津之功效,主治体质虚弱感受暑热、脾伤湿困的病证。此外,伍师亦会选择程国彭《医学心悟》中“五痿汤”加减治疗该类型痿病。此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薏苡仁、麦冬、黄柏、知母组成,具有健脾补中、清热养阴之功效,主治五脏痿。 
  2. 湿热浸淫、气血不运  因感受湿邪,浸淫经脉使营卫运行受阻,郁遏生热,湿热相结,久则气血布敷不利,筋骨肌肉不得濡养,导致痿病。症见:四肢痿软,身重或麻木,以下肢多见,或发热,胸痞脘闷,小便短赤涩痛,舌胖大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法:清热利湿、通利筋脉。方药:四妙丸加减或葛根芩连汤加减。“四妙丸”出自张秉成的《成方便读》,由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组成,具有清利湿热、强筋利络之功效,主治湿热痿证。“葛根芩连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组成,具有解除阳明之热的功效。

  3. 瘀血阻滞、失于荣养 对于血瘀阻滞经络而导致的痿证,常运用活血化瘀的治法,即《灵枢·本脏篇》所叙:“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证治汇补·痿躄》也提出:“血瘀痿者……积血不消,四肢痛而不能运动……宜养血行瘀”,而对“积瘀不清,下注隧道经络而成痿者”又治以“行气逐瘀”之法。瘀血阻滞,气血不能畅行,导致四肢失其荣养而致痿。症见:四肢无力,下肢尤甚,面色晦暗,口渴不欲饮,舌质暗红,苔薄,脉涩。治法:活血通络。给予身痛逐瘀汤加减:秦艽3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甘草6g,羌活3g,没药6g,当归9g,炒五灵脂6g,香附3g,牛膝9g,地龙6g。此方源于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主治瘀血之痿证。

    医案举隅

      患者某,女,29岁,2018年1月17日初诊。产后因进行性四肢无力5月余前往医院诊治,确诊为“坏死性肌病”,考虑正值哺乳期,故而求诊于中医。刻见四肢无力,上楼梯、翻身及坐起困难,双上肢持物时上举不能;易感疲劳,时有头晕,口中黏腻,口干渴欲温饮,食欲欠佳,夜寐尚安,大便日行1次,便质溏软挂厕,小便略黄。脉软,舌质淡红苔薄黄腻。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无异常;血沉、C-反应蛋白、凝血功能、免疫全套无异常;肌酸激酶3 129U/L,肌酸激酶同功酶102.4U/L,乳酸脱氢酶492U/L;肌电图:四肢被检肌呈肌源性改变。西医诊断:坏死性肌病;中医诊断:痿证,辨证为脾虚湿热。给予五痿汤加味,具体为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当归10g,麦冬10g,薏苡仁15g,知母10g,黄柏6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白茄根10g。15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2018年2月2日):四肢乏力稍好转,食纳改善。四肢酸痛,口干欲饮,口疮,咽中异物感,夜寐

    安,大便日行1~2次,晨尿黄。脉软稍弦两寸旺,舌淡红苔薄黄,咽红。给予五痿汤合银翘马勃散加减:①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当归10g,麦冬10g,薏苡仁15g,知母10g,黄柏6g。20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②银花10g,连翘10g,马勃6g,射干6g,牛蒡子10g,桔梗10g,滑石10g,芦根10g。3剂,打粉,开水冲服,每次5g,每日两次,早晚分服。

      三诊(2018年2月23日):四肢乏力好转六成。疲倦乏力,偶有头昏,久站时腰部酸痛(外伤史),纳可,夜寐安,小便平,大便日行1次。脉细弱寸旺,舌质淡红苔薄白腻,咽红。给予五痿汤合银翘马勃散加杜仲、桑寄生:①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当归10g,麦冬10g,薏苡仁15g,知母10g,黄柏6g,杜仲10g,桑寄生10g。20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②银花10g,连翘10g,马勃6g,射干6g,牛蒡子10g。5剂,打粉,开水冲服,每次5g,每日两次,早晚分服。

      四诊(2018年3月15日):四肢乏力好转八成。劳累后疲倦,纳可,食后无所苦,夜寐安,二便平调。脉细,舌质淡红苔薄白。给予五痿汤加减: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当归10g,麦冬10g,薏苡仁15g,知母10g,黄柏6g。20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

      随访2个月,停药后症状无再发,实验室指标均恢复正常。

      按:患者以“四肢无力”为主症,中医辨病为“肉痿”。脾主四肢肌肉,“脾气虚则四肢不用”(《素问·本神》),当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气濡养,可以发为痿病。然《素问·痿论》亦云:“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说明脾气热也不能转输水谷精微致使肌肉失养而成痿。患者疲劳乏力、纳呆、口腻、便溏软属于典型的脾虚证候,口干欲饮、小便略黄、苔薄黄腻说明内兼湿热。诚如程国彭曰:“治痿之法不外补中祛湿,养阴清热而已”。此“五痿汤”中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中,当归、麦冬以养阴;茯苓、薏苡仁以祛湿;黄柏、知母以清热。对于此患者,伍师考虑湿热较重,故配伍白鲜皮、地肤子、白茄根以增清热燥湿之效。因患者咽红、咽部不适,二诊、三诊加配银翘马勃散冲服,伍师认为足太阴脾经夹咽而连舌本,脾经有热则循经上行见咽喉症状。

    小结

      中医对痿证及其治法的研究从《黄帝内经》开始则有较为详尽的记载。正如《素问·痿论》中写道:“治痿独取阳明”。此法则后世医家甚为重视,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较好的疗效。“阳明”被称作“五脏六腑之海”,是多气多血之经,是人体气血津液的来源,亦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因此,全身的筋膜、肌肉都需要得到阳明经的濡养。因胃阴亏虚,致肺津枯损不能输布全身,筋脉失其润养而成痿证[3]。伍师认为沙参麦冬汤可益胃生津,胃阴复而肺津充,四肢肌肉筋脉得到滋养而痿证自愈。

      尽管“阳明”指阳明胃经,但伍师认为此“取阳明”应理解为调理脾胃。且不仅是补阳明之虚,也包括泻阳明之实。痿证虚证多,但湿热证亦可见到,湿热重则更耗损津气。伍师擅用李氏清暑益气汤、五痿汤治疗痿病,方重在补益脾胃,但考虑到脾虚易生湿,因此两方中均配伍健脾祛湿之药,如茯苓、白术、泽泻、薏苡仁等。若湿热困阻中焦,同样会妨碍脾之健运,甚则影响肺之敷布,四妙丸由二妙散加味,在清利湿热同时加入川牛膝和薏苡仁,意在舒筋活络、补益筋骨[4]。对于因湿热上壅阳明经脉所致痿者,选用葛根芩连汤苦寒清利湿热,可免伤体内阴液[5]。

      伍师还指出,临床痿证可同时兼见两个或以上的类型,如脾虚湿热、阴虚挟瘀或湿热瘀阻等,故应灵活辨证,方随证加减,乃可起到桴鼓相应的效果。

    (收稿日期:2019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