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中国中医药报】热敏灸之光照亮中医传承创新路

发布时间:2025-09-08点击次数:60次

在“重针轻灸”的背景下,陈日新为中医灸法的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热敏灸之光照亮中医传承创新路

 

 

  在中医药的广袤天地里,有这样一位医者,他凭借坚定的信念与执着的追求,深耕灸法领域数十载,以智慧和汗水开创热敏灸技术,为中医灸法的发展注入全新活力,他就是全国名中医、江西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陈日新。

  从1988年开始专注灸法研究,到2015年捧回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再到如今推动热敏灸技术走向世界,陈日新用30余年的坚守与创新,让一根小小的艾条绽放出崭新的时代活力。

  潜心解密灸法玄机

  1956年,陈日新出生于江西赣州一个教师家庭,父母常挂在嘴边的“爱科学,讲奉献”,像一粒种子深深扎根在他心底。1977年,陈日新考入江西中医学院(现江西中医药大学),1982年又考取安徽中医学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经络学者孟昭威,系统学习经络理论,为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研究生毕业后,陈日新面临重要抉择:是留在条件较好的安徽,还是回到亟需人才的江西?“江西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的中医事业更需要我。”他毅然选择回家乡到江西中医学院任教。为了让这位得意门生能继续深造,70多岁的孟昭威坐了几十个小时火车硬座赶到江西中医学院,最终与校方达成共识:让陈日新先到中国原子能科学院从事2年经络研究。这段经历,让陈日新接触到前沿的科研方法,更坚定了他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的决心。

  学成回到江西后,陈日新在针灸教研室开始临床与科研工作。他发现一个普遍现象:中医界“重针轻灸”,甚至“弃灸”。“当时临床上寒证、虚证、湿证、瘀证非常普遍,明明需要灸法温补阳气、温经散寒,但很多医生却因为灸法疗效不明显、操作有烟雾而弃用。”陈日新陷入沉思:灸法到底能不能治病?如何才能让这门古老技术焕发新生?

  带着这些疑问,陈日新踏上了灸法研究之路。他坚信,提高针灸疗效的关键在于“激发经气,气至病所”,但选择用针还是用灸?“用针刺激发感传,业界研究较多;用灸法激发感传,虽适用人群广,却缺乏理论支持。”他偏偏选择了这条更难走的路,“祖先留下的艾灸疗法,一定有未被发掘的价值。”

  临床中,一个奇特现象引起他的注意:大约70%的患者在灸疗时会出现透热、扩热、传热等6种“热敏现象”,而健康人出现率仅10%左右。“这会不会是提高灸法疗效的关键?”为了验证猜想,陈日新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探索。

  经费短缺是家常便饭。他和南昌大学电子系、江西省机械工业设计研究院的朋友一起,自己编写电脑程序、动手制作实验工具。没有专用实验室,就在20多平方米的教研室里,用几张拼起来的桌子和简单仪器开展研究。为了获取艾灸调节胃功能的数据,陈日新无数次将胃管插进自己鼻子,注入染料观察;为了赶在特定时间点提取实验数据,他常常半夜爬学校铁门进入实验室,被门卫误认为小偷:“有你这么拼命的吗?是不是拿了双倍工资?”

  最艰难的是艾条替代实验。为弄清“是热起作用还是必须用艾燃烧起作用”,他带领团队用各种热源反复测试,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他亲身体验不同艾条的艾热,有时不慎被烫伤,不少伤疤至今还在身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陈日新团队发现人体在病理状态下,某些穴位会出现“热敏化”,对艾热刺激产生特殊反应,这些“热敏穴位”是提高灸效的关键。基于这一发现,团队创立了“探感定位、辨敏施灸、量因敏异、敏消量足”的热敏灸新技术,建立了“敏消量足”的灸量标准,提出了“腧穴敏化”“灸之要,气至而有效”等学说,构建起完整的热敏灸理论体系。

  2006年,热敏灸技术通过江西省科技厅成果鉴定。2015年,这项历经28年探索的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人民大会堂领奖时,陈日新感慨万千:“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团队几十年坚守的结晶,更是中医生命力的证明。”

  “智造”热敏灸机器人

  热敏灸技术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传统灸法“疗效不稳定”的局面。它通过点燃的艾材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经气传导,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等多种常见病、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效。陈日新团队不断探索创新,2016年启动了热敏灸机器人研发。这是一项跨界挑战:既要精准模拟中医“得气”手法,又要实现机械臂的精准控制。团队历经5代迭代,攻克了“探敏定位”“动态施灸”“智能控温”等核心技术,结合AI技术的热敏灸机器人于今年问世。

  新一代热敏灸机器人由三大系统构成:“大脑”——热敏灸专家智慧系统,储存了陈日新团队28种单式、复式得气手法和海量临床经验;“手臂”——高精度机械臂,能精准复现各种动灸轨迹;“热源”——智能艾热发生器,可调控热度、梯度、脉冲度等参数。“机器人能通过红外扫描和人机对话锁定热敏穴位,再根据病情选择最优手法,实现长时程、标准化施灸。”陈日新介绍,“一名医生可遥控多台机器人同时施灸,大大提高了治疗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这款带有‘智慧大脑’的热敏灸机器人还能自动记录施灸数据,并进行大数据分析,不断完善治疗方案,实现治疗过程智能化和个性化。”

  “热敏灸+”在全国落地

  2013年,在陈日新的倡导下,江西中医药大学灸学院(现更名为江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立。陈日新亲自授课,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倾囊相授,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2名、博士研究生7名。他带领团队出版专著13部,多项成果被纳入中医药规划教材。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灸法全国协作组组长,他每年培训学员千余人,为灸法发展储备了大批人才。

  在学术建设上,陈日新推动建立了热敏灸完善的标准体系。2019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发布。2021年,江西省地方标准《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实施。目前,陈日新团队正在制订热敏灸安全操作规范和专病治疗方案标准,为行业发展提供依据。

  “科研成果只有应用到临床,才能真正体现价值。”陈日新始终秉持这一理念。2011年,全球首家热敏灸医院在南昌成立,为患者提供专业的热敏灸治疗。2014年,江西省中医康复(热敏灸)联盟成立,通过技术下沉,让基层也能开展高质量灸疗服务。

  截至2024年,全国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的500余家医院应用热敏灸技术,累计治疗患者超3000万人次。“热敏灸+”计划已在全国多家医院落地,与肿瘤科、骨科、妇科、儿科等相结合,推动学科建设升级。

  推动热敏灸海外传播

  2015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成立,陈日新当选会长。为了让热敏灸在海外扎根,陈日新团队采取“本土化”策略。2015年,首家海外热敏灸分院在葡萄牙成立,随后又在加拿大、突尼斯、瑞典建立分院。他们培训当地针灸师,出版英、日版专著,让技术融入当地医疗体系。

  “以前国外同行对艾灸了解很少。”陈日新说。团队运用红外成像、功能性磁共振等技术证实了腧穴热敏态的客观性,用大样本临床试验证明了热敏灸的有效性。如今,热敏灸技术已传播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千余名国外针灸师提供培训。

  越南留学生阮越霞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学习后,深有感触:“热敏灸疗效真神奇,我要把它带回越南,让家乡人受益。”这正是陈日新希望看到的:“中医走向世界,不是输出‘中国标准’,而是贡献‘中国智慧’,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多选择。”(沈德森)

 

原文地址: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83287
2025年9月5日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沈德森
编辑: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