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江西中医药大学:赓续杏林文脉 厚植医德根基
从三国董奉的杏林遗风到旴江医学的千年传承,从国医大师的言传身教到青年学子的躬身践行,近年来,江西中医药大学将仁心济世、悬壶济世的精神基因融入医德医风建设全过程,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医德培育体系。
经典浸润:从文化根脉汲取医德养分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暑假期间,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悬壶”青年社会实践服务队又一次来到杏林文化的发源地——庐山杏林文化遗址公园,在杏林文化发源地开展“杏林寻根”社会实践。
旴江医学——中国四大地方医学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江西中医药大学组建专家团队,开展旴江医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人才培养和学生教育。学生跟随临床专家整理古籍验方,在破译建昌帮独特炮制技艺的过程中,体会旴江医家“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职业操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与井冈山市中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将专家送到井冈山,让老区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专家服务。“丹青赤子”研究生社会实践队赴井冈山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当地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针灸推拿学院的学生来到茅坪村开展义诊,附属医院“红色杏林”专家义诊服务队也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义诊,为留守老人建立健康档案。
近年来,江西中医药大学从深厚的文化根脉中汲取医德养分,让医德教育扎根文化土壤,进而转化为服务人民健康的实际行动。
榜样引领:以医者群像铸就道德标杆
“指下轻松,肩头沉重;遣方用药,生死于斯。作为一名医生,我们要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才能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病痛,不负医生这一光荣的职业。”国医大师伍炳彩行医六十载,始终坚持用最少、最便宜的药解除患者病痛,他经常教导学生:“疗效是中医的生命线,一定要为病人解决问题,为中医争口气。”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作为医者,我们要敬畏生命,精诚为医,以仁待人,坚定中医自信,不忘医者初心,把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好,运用好,发展好。”国医大师皮持衡已至耄耋之年,却仍然常常加班加点。他耐心倾听每一个诉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讲解病情。
全国名中医张小萍在省内多个县区挂牌名医工作室,常带领专家和学生到基层指导和义诊。她要求学生“诊脉断疾,施药济人,心术皆正,不愧我心”。
全国名中医陈日新三十年专注灸疗创新实践,科研成果热敏灸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现在又致力于热敏灸机器人的研发和推广,并推出热敏灸远程诊疗系统,让山区患者也能享受精准艾灸服务。陈日新说:“行医路上,我们既要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钻研医术、守护患者,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打磨仁心仁术;也要敢于创新,以传承为根、创新为翼,让传统医学焕发新生命力。”
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是医术的标杆,也是医德的典范。江西中医药大学注重选树先进典型,引导全校师生向前辈学习、向贤德看齐,在耳濡目染中筑牢医德根基。
青春践行:让医德之花绽放在实践沃土
4月6日,K6220次列车驶离吉安站后,一则紧急广播打破车厢宁静:“一号车厢有乘客突发身体不适急需医务人员!”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2020级中医3班学生邓石明闻讯迅速赶往现场,同车的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2019级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幸龙萍也同时来到现场。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10分钟后,患者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苍白面颊重现血色。
同样的情形曾多次出现:2018年7月29日,2018级研究生葛荣荣在鹰潭火车站为因中暑引起的厥证老人施救,老人转危为安。2023年2月3日,针灸推拿学院的史洁同学在南昌站为发病女孩施救,有效缓解其痉挛及眩晕症状……
江西中医药大学将医德教育贯穿临床人才培养全过程。课堂教学,教师用名医仁心故事教育学生以仁待人;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视患如亲;环境养成,杏林春暖故事悬挂寝室走廊,济世悬壶葫芦建设在校园绿地。
如今的江西中医药大学,医德医风建设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连续两年保持在85%以上,用人单位反馈“江中医学子医德好、上手快”;附属医院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8.6%,10个专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学校培养出3名国医大师、6名全国名中医,成为中医药界的标杆。
在这片中医药文化厚土上,医德医风建设的故事还在继续。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加文在专题教育动员会上说:“我们要让每一位师生都成为杏林春暖的守护者,让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成为最大的追求。”
发源于庐山脚下的杏林文脉,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历久弥新、有序传承,并愈发枝繁叶茂、芬芳吐翠。
作者:沈德森
编辑: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