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日新,1956年11月生,江西南昌人,江西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江西省名中医”等荣誉称号获得者,第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在中医的广袤天地里,有这样一位医者,他凭借坚定的信念与执着的追求,深耕灸法领域数十载,以智慧和汗水开创热敏灸技术,为中医灸法的发展注入全新活力,他就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陈日新。从1988年开始专注灸法研究,到 2015 年捧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再到如今推动热敏灸技术走进千家万户,陈日新用三十余年的坚守与创新,让一根小小的艾条成为造福人类的瑰宝。
1956年11月,陈日新出生于江西赣州一个教师家庭。父母常挂在嘴边的 “爱科学,讲奉献”,像一粒种子深深扎根在他心底。小时候的陈日新就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与动手能力:小学时拆装矿石收音机,中学时安装电子管超外差五管收音机和修理手表更是家常便饭。“我的老师说,我是做科学研究的料。” 这份评价,似乎预示了他未来的科研之路。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陈日新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中医学院(现江西中医药大学),从此与中医结下不解之缘。1982年,他又应届考取安徽中医学院针灸专业研究生,师从全国著名经络学者孟昭威教授。在孟昭威的悉心指导下,陈日新系统学习了经络理论,为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研究生毕业后,陈日新面临人生重要抉择:是留在老师身边的安徽,还是回到亟需人才的江西?“江西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的中医事业更需要我。” 他毅然选择回乡,回到江西中医学院任教。为了让这位得意门生能继续深造,70多岁的孟昭威教授坐着几十个小时硬座火车赶到江西,最终与校方达成共识:让陈日新先到北京中国原子能科学院从事两年经络研究。这段经历,让陈日新接触到前沿的科研方法,更坚定了他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的决心。
回到江西中医药大学后,陈日新在针灸教研室开始了临床与科研工作。他发现一个普遍现象:中医界“重针轻灸”,甚至 “弃灸”。“当时临床上,寒证、虚证、湿证、瘀证非常普遍,明明需要灸法温补阳气、温经散寒,但很多医生却因为灸法疗效不明显、操作有烟雾而弃用。” 陈日新陷入沉思:灸法到底能不能治病?如何才能让这门古老技术焕发新生?
带着这些疑问,陈日新踏上了灸法研究之路。他坚信,提高针灸疗效的关键在于“激发经气,气至病所”。但选择用针还是用灸?“用针刺激发感传,业界研究较多;用灸法激发感传,虽适用人群广,却缺乏理论支持。” 陈日新偏偏选择了这条更难走的路,“祖先留下的艾灸疗法,一定有未被发掘的价值。”
临床中,一个奇特现象引起他的注意:70%的患者在灸疗时会出现透热、扩热、传热等6种 “热敏现象”,而健康人出现率仅10%左右。“这会不会是提高灸效的关键?” 为了验证猜想,陈日新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探索。
经费短缺是家常便饭。他和南昌大学电子系、省机械工业设计院的朋友一起,自己编写电脑程序、动手制作实验工具。没有专用实验室,就在20多平方米的教研室里,用几张拼起来的桌子和简单仪器开展研究。为了获取艾灸调节胃功能的数据,他无数次将胃管插进自己鼻子,注入染料观察;为了赶在特定时间点提取实验数据,他常常半夜爬学校铁门进入实验室,被门卫误认为小偷:“有你这么拼命的吗?是不是拿了双倍工资?”
最艰难的是艾条替代实验。为弄清“是热起作用还是必须用艾燃烧起作用”,他带领团队用各种热源反复测试,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他亲身体验不同艾条的艾热,有时不慎被烫伤,不少伤疤至今还在身上。“有时候连续几个月没有进展,大家都很沮丧,但陈教授总是说‘越是失败,越要坚持’。” 团队核心成员回忆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陈日新团队终于发现:人体在病理状态下,某些穴位会出现“热敏化”,对艾热刺激产生特殊反应,这些 “热敏穴位” 是提高灸效的关键。基于这一发现,他们创立了 “探感定位、辨敏施灸、量因敏异、敏消量足” 的热敏灸新技术,建立了 “敏消量足” 的灸量标准,提出了 “腧穴敏化”“灸之要,气至而有效” 等学说,构建起完整的热敏灸理论体系。
2006年,热敏灸技术通过江西省科技厅成果鉴定,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评价其 “属原始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5年,这项历经28年探索的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人民大会堂领奖时,陈日新感慨万千:“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团队几十年坚守的结晶,更是中医生命力的证明。”
热敏灸技术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传统灸法“疗效不稳定” 的局面。它通过点燃的艾材悬灸 “热敏态穴位”,激发经气传导,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等多种常见病、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效。
为了让技术惠及更多患者,陈日新团队不断探索创新。随着热敏灸的普及,新的问题出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不足,专业施灸人员短缺,人工施灸难以标准化。“有些热敏穴位需要特定的动灸手法,长时间操作医生容易疲劳,疗效也会受影响。” 陈日新意识到,必须借助现代科技解决这些难题。
2016年,陈日新组建多学科团队,启动热敏灸机器人研发。这是一项跨界挑战:既要精准模拟中医 “得气” 手法,又要实现机械臂的精准控制。团队历经五代迭代,攻克了 “探敏定位”“动态施灸”“智能控温” 等核心技术。
研发过程充满挑战。团队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让机器人找准穴位进行灸疗,从而让患者产生“得气” 感。为此,他们深入研究不同病症对应的穴位高发区以及不同动灸手法所需运行的轨迹,成功研发出机器人探敏定位功能。探敏功能分为粗定位和细定位两个步骤,粗定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将探头定位到与病情相关的热敏穴位高发区,细定位则是机械臂带着探头在热敏穴位高发区以特定速率反复移动扫描,当出现热敏感应时,通过人机对话方式锁定热敏部位。
经过五代的迭代升级,结合AI 技术的热敏灸机器人于今年成功问世。新一代热敏灸机器人由三大系统构成:“大脑”—— 热敏灸专家智慧系统,储存了陈日新团队28种单、复式得气手法和海量临床经验;“手臂”—— 高精度机械臂,能精准复现各种动灸轨迹;“热源”—— 智能艾热发生器,可调控热度、梯度、脉冲度等参数。“机器人能通过红外扫描和人机对话锁定热敏穴位,再根据病情选择最优手法,实现长时程、标准化施灸。”
(热敏灸机器人已投入临床使用,图为热敏灸机器人在为患者施灸)
热敏灸机器人不仅能够依据不同病症、不同穴位特性进行长时程精准施灸,充分发挥热敏穴位的放大效应,而且一名医生可遥控多台机器人同时施灸,大大提高了治疗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这款带有“智慧大脑” 的热敏灸机器人还能自动记录施灸数据,并进行大数据分析,不断完善治疗方案,实现治疗过程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此外,它还支持远程控制,为身处千里之外的患者提供帮助,打破了地域限制,让优质的热敏灸治疗服务能够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2021年,热敏灸机器人亮相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引发广泛关注。如今,它已在全国多家医院投入使用,甚至走出国门,成为中医智能化的标志性成果。
(陈日新教授在上海世博会中华热敏灸日活动上为外国友人体验热敏灸)
“中医的传承,关键在人。” 陈日新是博士研究生导师,并曾担任江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现依旧担任热敏灸产业学院院长。他把人才培养视为重要使命,提出 “学经典、多临床、勤思考、不浮躁” 的育人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
2013年,在陈日新的倡导下,江西中医药大学灸学院(现改名为针灸推拿学院)成立,这是国内首个灸法高等教育机构。陈日新亲自授课,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倾囊相授。他常对学生说:“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热敏灸。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
(陈日新教授在备课)
至今,陈日新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2名、博士研究生7名,其中16人获省级人才称号。他带领团队出版专著13部,其中《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成为行业经典;发表学术论文154篇,多项成果被纳入中医药规划教材。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灸法全国协作组组长,他每年培训学员1000余人,为灸法发展储备了大批人才。
在学术建设上,陈日新推动建立了热敏灸完善的标准体系。2019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发布;2021年,江西省地方标准《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实施。“标准化不是限制创新,而是让技术更好地传播。” 他说,目前团队正在制定热敏灸安全操作规范和专病治疗方案标准,为行业发展提供依据。
“科研成果只有应用到临床,才能真正体现价值。” 陈日新始终秉持这一理念。2011年,全球首家热敏灸医院在南昌成立,为患者提供专业的热敏灸治疗。2014年,江西省中医康复(热敏灸)联盟成立,通过技术下沉,让基层医院也能开展高质量灸疗服务。
为了解决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 问题,陈日新首创 “热敏灸小镇” 模式。2018年,江西资溪县高阜镇成为首个试点:建立热敏灸体验中心,培训村民志愿者,免费发放艾柱和灸具。“村民在家就能给自己或家人施灸,小病小痛不用跑医院。” 这种模式很快在全国推广,目前已在江西、山东等地建成 21个热敏灸小镇,被写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简报。
新冠疫情期间,热敏灸技术展现出独特价值。2020年初,陈日新带领团队紧急研发适用于隔离病房的灸材与灸具,深入隔离病房,为新冠患者开展热敏灸治疗,并派专家驰援湖北蕲春。临床数据显示,热敏灸能有效改善乏力、咳嗽、气短、纳差与负性情绪等症状,促进患者康复。陈日新团队还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为全球抗疫提供中医方案。
截至2024年,全国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的500余家医院应用热敏灸技术,累计治疗患者超3000万人次。“热敏灸 +” 计划已在全国多家医院落地,与肿瘤科、骨科、妇科、儿科与治未病科等结合,形成特色专科优势,推动学科建设升级。
“中医是世界的宝藏,应该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陈日新积极推动热敏灸国际化。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热敏灸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唯一向全球推广的传统医学项目;2015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成立,陈日新当选会长,推动全球灸法研究协作。
为了让热敏灸在海外扎根,陈日新团队采取“本土化” 策略。2015年,首家海外热敏灸分院在葡萄牙成立,随后又在加拿大、突尼斯、瑞典建立分院。他们培训当地针灸师,出版英、日版专著,让技术融入当地医疗体系。
“以前国外同行对艾灸了解很少,甚至认为是‘替代疗法’。” 陈日新说,通过临床疗效和科学研究,热敏灸逐渐获得认可。团队用红外成像、功能性磁共振等技术证实了腧穴热敏态的客观性,用大样本临床试验证明了热敏灸的优效性。如今,热敏灸技术已传播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1000余名国外针灸师提供培训,改变了许多地方 “艾灸使用几乎空白” 的现状。
越南留学生阮越霞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学习后,深有感触:“热敏灸疗效神奇,我要把它带回越南,让家乡人受益。” 这正是陈日新希望看到的:“中医走向世界,不是输出‘中国标准’,而是贡献‘中国智慧’,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