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医生 医生动态

此心安处是吾乡丨三次援疆,他在帕米尔高原找到第二故乡

发布时间:2025-08-22点击次数:109次

八月的帕米尔高原,阳光炽烈。在阿克陶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江西援疆医生尧斌的诊室里,飘着淡淡的艾草香,诊室外排着候诊的长队。

  尧斌弯着腰在治疗床前,指尖在患者腰椎两侧至臀部轻轻按压。“这里疼吗?嗯,是梨状肌紧张压迫到神经了。”他温和地和患者交流着。

  这是尧斌来阿克陶县的第14个月。这条跨越千里的援疆路,他走了三次,从最初的陌生到如今的熟稔,这座高原小城已成为他心底的第二故乡。

8月20日,在阿克陶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援疆医生尧斌在为患者针灸。王潮摄

  第一次来是2024年6月。当时尧斌是江西省首批“1+N”组团式援疆医疗队队员。此前,他对新疆的印象只有“偏远”“干燥”的模糊概念。身为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康复中心的骨干,有着13年党龄的他没多犹豫:“组织安排,当地需要,我就去。”家人也全力支持他。

  初到医院,尧斌发现中医康复科只有3名医生,治疗器具不完备,可患者的需求却比想象中迫切。有位腰痛伴下肢麻木的患者,此前治疗效果不佳,他接手后通过重新查体和观看影像检查发现是梨状肌损伤,对症处理后很快得到缓解。

  “那一刻,我觉得要把技术留在这儿。”尧斌暗下决心。

  在江西时,尧斌长期从事针刀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到了阿克陶县,他的技术填补了当地医院的技术空白,也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一位肩周炎患者肌肉粘连数月,他通过仔细查体、定点、定位,熟练运用小针刀精准刺入,缓解困扰患者已久的疼痛。牧民艾买提江·吐尔洪患腰椎间盘突出10年,经过三次针刀治疗,终于能直起腰板正常活动,特意送来一壶新鲜马奶酒,向尧斌表达谢意。

  最令他难忘的是一位中风偏瘫七年的女性患者。最初就医时,因肌肉萎缩,患者只能在地上勉强匍匐移动。检查后,尧斌为她定制了详细治疗方案,每天针灸、吃中药,做康复训练。一个多月后,当患者在搀扶下颤巍巍迈出第一步时,她丈夫激动地紧紧握着尧斌的手说不出话。此后每次复诊,他都给尧斌带来自家烤的馕。

  3个月援疆期满时,医院领导舍不得尧斌走:“小针刀太管用了,再留一阵子吧!”

  “那就再待三个月。”当年10月,他第二次踏上援疆路。今年年初,医院领导再次发出邀请,并为他申请了一年半长期援疆。

  “希望能把中医特色技术留在这里,让更多患者受益。”尧斌说。

  “援疆不是输血,是造血。”尧斌挑了3名年轻医生,立下“三严”师训:严抓解剖基础、严练操作技术、严控医疗风险。为了让徒弟理解针刀“立体松解”原理,他带着大家去屠宰场观察牛羊筋膜;为了让他们掌握进针力度,他把自己的手背当练习板。

  如今,徒弟马继刚和同事阿卜杜克热木·色伊提已能独立完成简单针刀治疗,护士们把艾草足浴加入常规护理。而他引进的小针刀、力敏针刺、热敏灸等中医特色技术,填补阿克陶县多项中医技术空白。他推动建立的“赣陶病例库”,收录200多例中医病案。“今年上半年科室业务量比去年同期翻了三倍。”尧斌自豪地说。

  援疆工作以来,尧斌治疗了无数患者,也收获当地群众最淳朴的情谊,墙上挂着的一面面锦旗代表着患者对他精湛医术的认可。一件驼色毛衣被尧斌叠放在办公室柜子里,那是去年10月一位老年患者康复后送来的。老人此前胳膊骨折未及时治疗,造成关节畸形愈合,总是容易脱臼。一次放羊时又不慎拽伤脱臼,正纠结是否要手术时,尧斌运用中医正骨复位手法几分钟就为老人复位了。

 “老人担心我从江西来没带厚衣服,特意托人把毛衣带给我。”尧斌笑着说,“穿在身上很暖和。”

  科室里的氛围也让他暖心。逢年过节或是婚礼宴请,同事们总会拉他去家里做客,让他体验新疆的风土人情;果园瓜果熟了,同事们带他去采摘新梅、桑葚,让他在新疆实现了“水果自由”。

  如今,尧斌早已习惯这里的节奏。眼下他最大的心愿,是看着几个徒弟真正独当一面。“我不光想治病救人,更想把技术留下。这才是真正的‘长效援疆’。”

  对尧斌来说,阿克陶县早已不是地图上的地名,而是有徒弟、有患者、有牵挂的第二故乡。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5WR-AHIjeL_Uvnd8cYhKA
一审:杨萌
二审:陈雯越
三审:沈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