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文球,男,1950年10月出生于江西临川。现为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主任中医师。全国第三、第五、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获“全国中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全省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江西省首届国医名师”、“江西省名中医”等荣誉称号。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现任亚洲国际蛇毒医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学术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学术顾问、亚洲国际蛇毒医学研究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外治法专家委员会顾问、江西省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和皮肤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外科和皮肤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江西省中医院中医外科、皮肤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为它们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治疗毒蛇咬伤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首次将温病学说和三焦理论融汇于毒蛇咬伤中医辨证论治之中,优化了毒蛇咬伤的诊疗方案和疗效判断标准,创青木香解毒汤治疗银环蛇咬伤、九味消肿拔毒散外治蛇伤局部瘀肿、隔蒜艾灸破坏蛇毒治疗蛇伤早期等方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已广泛运用于临床。
喻文球行医职业是顺应时代需要而开始的,早期从事县乡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随后两次上学学习,两次外出进修,极大地提高了他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也与全国知名外科皮肤科专家建立了深厚的师徒情谊,走了一条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发展成长之路。又从一个全科医师转变成一个以中医外科、皮肤科为主的专科医师,并主持了这个学科的建设,在学科建设中学术水平不断提升和发展。
1974年12月,喻文球深入余江农村,调研血吸虫病发病状况及环卫“三管五改”。到井冈山采、认草药,去红军小井医院敬仰革命先烈的医药卫生事业。在玉山县开门办学,担任当地高级西中班任课老师,向老中医杨佐君先生学习到“肺为气血交汇之处”的理论与实践,并学会了膏药熬制。在黎川县人民医院,向经方派伤寒温病专家张坤文先生学习,所用中药皆4~6味,每每有效。该院收治1例腹部瘘管病人,系做结扎手术后遗症,每日流脓水1000~1500ml。经抗菌、输血、支持等治疗1个月,未愈。时病人面色萎黄,少气懒言,脓水清稀不断流,诸医束手无策,邀喻文球诊治。果断停止输液支持等各种治疗,处予红参10g、当归15g、生黄芪30g煎服,1剂脓少,2剂脓止,3剂精神气色好转,调治康复。
1978年4月至1979年5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进修皮肤科8个月、外科4个月,得到知名皮肤科专家梁剑辉老师和禤国维老师、外科专家谢权基老师的真传。由于学习进步快,不久便被授予该院处方权。喻文球在学习期间诊治一患者,该患者十年前在珠江游泳后患阴囊湿疹,并多次复发,曾应用龙胆泻肝汤都能获效,这次阴囊湿疹用龙胆泻肝汤不但无效,反而流水更多,每日用塑料袋收集约有300~500ml,当时他辨证应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理论,停用龙胆泻肝汤,应用平胃散、萆薢渗湿汤合方而获效。在广东省中医院进修期间,曾诊治一女性患者,时年23岁,起初面部和背部丘疹、结节、油腻,后全身泛发包块质软,病人体温低,反应迟钝,卧床,活动不利。诊断为泛发性聚合性痤疮,处以附子理中汤回阳救逆,包快逐消获效。
1983年4月至10月喻文球在北京中医院皮肤科进修学习,有幸跟随我国著名皮肤科专家张志礼教授、陈彤云教授、郑洁玉教授等老师再学习皮肤科。这半年学习对张志礼教授等学术思想、用药特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结缔组织皮肤病、疑难皮肤病方面收效较大。写下了《论系统性红斑狼疮之阴精亏损》、《论清热利湿法治疗皮脂溢出性皮肤病》等学术论文。左某某,男,21岁,黑龙江牡丹江市果品公司职工,双下肢红斑,轻度肿胀、灼热,疼痛剧烈,不能行走一年,时用车推来看病,不能点地,点地更痛,病床紧张,住交道口旅店,处予凉血五根汤、五神汤、二妙散等合方,三剂红肿痛改善,能下床走一会,后带药回家治疗两个多月,完全治愈。
1984年10月,喻文球受命担任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和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正式负责学科建设及教学医疗科研工作。当时附属医院350张床,他主管中医外科、西医外科、肛肠科三科共计在编病床90张,占医院病床1/4。1985年1月2日,中医外科独立,当时拥有特色制剂50余种,病床除了收常见皮肤病外,主要还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天疱疮等。创科之初,即大胆开展疑难重症研究和治疗,至今仍坚持这些疾病的临床诊疗。1985年以来,喻文球带领科室人员建立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天疱疮、毒蛇咬伤等危急重病和疑难杂病治疗常规,使全科医生不怕危急重症,并带动整个学科发展,2001年,被评为国家中管局毒蛇咬伤重点专病。2006年,又被评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2012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2024年该科室又被评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
五十多年来,他执刀圭疗百疡,传薪火育新人,一辈子扎根中医外科,守仁心、研医术、续文脉,从未停歇。以药石为引,调和寒热虚实的病机;以古训为纲,传承旴江医学的精粹;以创新为翼,拓展微创外治的疆界;更以薪火为任,培育继往开来的栋梁。
临床中,他经常告诫学生:对患者,多一分耐心倾听,少一分轻率判断;对病情,多一层辨证分析,少一层经验固化;对技术,多一轮精益求精,少一轮故步自封;对后辈,多一次倾囊相授,少一丝门户之见。
未来路上,既做传统技艺的守护者,让疡科薪火在师徒相授中绵延;也做学科创新的开拓者,让中医外科在代际接力中突破;更做人才梯队的锻造者,让青年医者在传帮带中成长——以术济人,以教兴科,让岐黄外科的火种,照亮更多患者的康途,也照亮学科的长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