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中医药的璀璨星河中,周士源教授的名字如同一颗温润而持久的星辰。作为江西省名老中医、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原妇科主任、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她以超过五十载的深厚积淀,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中医妇科事业,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投身医疗工作。
周士源教授的工作量常年名列前茅,每日早出晚归已成常态。面对午间滞留患者(如下午一两点),她主动放弃休息,坚持“看完最后一位患者再下班”,用实际行动贯彻“患者至上”的职业信念。用精湛医术与至诚仁心,为无数女性患者点亮了健康与希望之灯。
1970年开始周士源师承江西省著名妇科专家(江西中医院妇科首位负责人)沈波涵教授。周士源随师侍诊19年,继承了沈老“调补冲任,健脾补肾、疏肝养肝”的学术思想及用药清灵,善用古方和经方的治疗经验,从事中医妇科临床、科研、教学五十余载。她将沈氏及自身学术思想及经验,广泛应用于中医妇科临床。立法创方,特色鲜明,创建40余个自拟经验方治疗妇科疾病。
承古拓新,主张“女子以肾为本”,认为肾在妇科中具有重要地位,十分注重肾主生殖的学术思想,主张种子调经首在滋补肾精、补肾调周,而且补肾须平调肾之阴阳水火。因此,确定了补肾是调经种子的第一要法。而月经、孕、产、乳均以血为基础,血来源五脏,其中肾藏精,精化气生血;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藏血,主疏泄,能调节血量和血流,故治疗妇科病应调理肾肝脾三脏的功能。
精准辨证,善用经方化裁。周教授临证尤重辨证,心思缜密如丝。面对错综复杂的病情,她总能抽丝剥茧,精准把握病机。她不仅对《傅青主女科》等妇科专著运用得出神入化,更能灵活化裁经方。一张张看似寻常的方剂,在她手中如同被赋予生命,君臣佐使搭配精妙,药味精炼却力专效宏,往往能于平淡中见奇效,令同行叹服,患者称奇。
仁心仁术,温暖万千患者。周士源教授深知,精湛医术是基石,而温暖仁心才是医者灵魂。她的诊室,是无数患者心中的“希望驿站”。无论患者来自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无论身份高低贵贱,在周教授眼中,只有亟待帮助的病人。她总是耐心倾听她们的每一句倾诉,细心解答每一个疑问。针对不同文化程度和地域背景的患者,她都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确保每位患者充分理解自身健康状况。那温和的目光、轻声的抚慰,常常在问诊开方之前,便已悄然化解了患者心中大半的焦虑与阴霾。
在周士源教授半个多世纪的行医生涯中,接诊患者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其中不乏来自内蒙古、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的求医者。那些由仁心与医术共同写就的感人故事,早已在患者间口口相传,温暖人心。
来自九江的李女士,婚后十年未孕,历经多次试管失败,身心俱疲,家庭几近破碎。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周教授。周教授没有因她的复杂病史而退缩,通过详察四诊,判断其为“肾虚血瘀、冲任不调”。她为李女士量身定制了中药内服结合特定穴位艾灸的综合方案,并耐心进行心理疏导。治疗过程并非坦途,周教授始终如灯塔般陪伴,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药。一年半后,当李女士拿着显示妊娠的检查单,在诊室里喜极而泣,紧紧拥抱周教授时,在场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这个曾被判定“希望渺茫”的孩子,如今已是健康活泼的小学生,成了周教授仁心仁术最生动的注脚。
周士源教授不仅是一位医术精湛的临床大家,更是一位诲人不倦的师者。她深知中医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人才是关键。作为国家级师承导师和江西省名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毕生所学、所思、所悟倾囊相授。
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在带教过程中,她坚持带领学生查房、坐诊,在真实的临床场景中手把手教导辨证思路与用药技巧。她要求学生必须亲自书写医案,并逐字逐句批改,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影响着每一位弟子。
周士源教授,这位江西杏林妇科的泰斗,用超过半个世纪的默默坚守,完美诠释了何谓“大医精诚”。
她的案头,堆积如山的医案和泛黄的典籍,是勤求古训的见证;她的诊室,络绎不绝的患者与康复者的笑容,是博采众长、妙手回春的勋章;她的身后,一批批成长起来的中医人才,是岐黄薪火生生不息的希望。
她不仅以精湛医术解除了万千女性患者的病痛,更以无疆大爱温暖了无数家庭,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杏林佳话。周士源教授的事迹,如同赣鄱大地上一株常青的杏树,根深叶茂,芬芳远播,永远昭示着中医的博大精深与医者的崇高情怀。她的仁心仁术,是江西中医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其光永耀,其泽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