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医生 医生动态

大医精诚 | 全国名中医张小萍:杏林丹心六十载 守正创新谱华章

发布时间:2025-08-05点击次数:898次

  在赣鄱杏林,一位皓首医者正以仁心书写传奇:诊室方寸间,她妙手祛除病痛;三尺讲台上,她薪火相传育桃李;青灯黄卷前,她开拓创新著文章。从青丝到白发,从基层医院到高等学府,张小萍教授用一甲子光阴诠释"大医精诚"的真谛,以毕生心血守护岐黄薪火。

图片
学术薪火传古韵 创新理论谱新篇

  身为旴江医学脾胃气化流派传承人,张小萍教授始终恪守"守正创新"之道。出身中医世家的她,承袭家学"内伤杂病重脾胃"之要旨,经六十载临床淬炼,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脾胃气化学说体系。她创造性地提出"升降有度、纳化相因、燥湿相宜、出入有序"十六字纲领,系统阐释脾胃运化之机,为传统理论注入现代活水。在《张小萍脾胃气化学说及临证经验》等著作中,理论与临床碰撞出璀璨火花,启迪了诸多病证从脾胃气化论治的新思路。

  面对消化疾病年轻化、复杂化的趋势,她开创"调气化和脏腑"的治疗模式。从功能性胃肠病到炎症性肠病,无数患者在她的辨证论治中重获新生。更令人称道的是,"张小萍脾胃气化学说临床运用培训班"连续十年入选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让脾胃气化理念普及基层。
桃李成蹊满园芳 三维育人树栋梁
  "中医传承既要接续薪火,更要培育新焰"——这句箴言正是她育人之路的写照。作为全国多批次中医人才指导老师,张小萍独创"三维一体"师承模式:每周四次跟诊夯实临床根基,每月专题论坛启迪学术思维,每季基层实践培育仁心仁术。诊室里朱批密布的医案,见证着她的严师风范;因人而异的培养方案,彰显了她的育人智慧。
图片

张小萍教授门诊带教

  她门下弟子英才辈出:既有执掌一方的医院管理者,也有问鼎科研高峰的青年岐黄学者,更有扎根基层的仁心医者。迄今她已培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8名,临床带教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0余人,硕博研究生30余人。谈及育人心得,她妙喻:"学生如方剂,贵在辨证施'教'"。
仁术济世暖人间 大爱无疆润四方
  1965年夏,21岁的她走出江西中医学院,踏上瑞昌县人民医院的青石台阶。十三载基层岁月,矿工粗糙的双手、农民淳朴的笑颜,将"医乃仁术"刻入其心扉。如今年逾八旬,她仍坚持每周坐诊。问及坚守的缘由,那些治愈患者送来的锦旗,那些重获健康绽放的笑容,就是最好的答案。
  她始终践行"大医精诚"的誓言。鄱阳湖岸、井冈山下、城市街巷、偏远山村,都留下她义诊的足迹。2019年寒冬,她顶风冒雪驱车十小时,赴龙南杨村扶贫义诊,为30余名贫困户把脉开方;在南昌碟子湖学校,她开创"中医文化进课堂",让传统医学滋养童心。
图片
(张小萍教授深入中小学课堂宣讲中医药知识
  面对焦虑的患者,她善用"肠上皮化生如同皮肤长皱纹"等生动比喻化解忧虑。一位肠上皮化生患者在她的身心同治下重拾信心,亲切地称她为"暖心奶奶"。
慈心巧开平价方妙手愈疾解民忧
  诊室灯光下,五十多岁的清洁工刘阿姨攥着一沓皱巴巴的收费单苦笑:"这些年挣的钱,全送给医院了。"身患溃疡性结肠炎的她,脓血便日行十余次,腹痛时佝偻如虾。为省钱治病,她拖着蜡黄的脸坚持工作,洗得发白的蓝工服总被虚汗浸透。
  张小萍轻按她枯瘦的手腕,柔声道:"莫慌,我们换种药,效果相当,价钱省半。"此后半年,每次复诊她必做三件事:俯身细察舌苔变化,反复斟酌评价药方,留出十分钟陪阿姨唠家常。"放宽心,病去如抽丝。"暖语如春风拂过心田。
  半年后,刘阿姨脸颊透出血色,笑着报喜:"便血止住了,还长胖五斤!"张老师将处方递给她时不忘叮咛:"药不能停,您这身子骨还得再养养。"那张被摩挲得泛黄的药方,承载着医者对贫病者最深切的体恤。
廿载悬壶守初心三省辗转见真情
  二十年前,胃癌术后的陈老辗转湖北多家医院未愈,抱着最后希望叩开张老师诊室。面对忧惧的老人,张小萍执笔开方时字字铿锵:"扶正祛邪,咱们中西医共闯关!"
  三个月治疗,肿瘤标志物竟奇迹般下降。此后二十年,陈老定期乘绿皮火车跨越三省复诊。新冠封城期间,张小萍深夜在微信问诊:"胃胀可缓解?新药方已发您女儿。"这份生死相托的情谊,让陈老不仅突破胃癌生存极限,更带动全家成为张氏中医的"忠实粉丝"。
橘黄遍身施圣手胆红四百起沉疴
  当全身橘黄的姜姓盲人患者被搀进诊室时,刺鼻的腥臭味弥漫四壁。化验单上432μmol/L的胆红素触目惊心,妻子泪语:"大医院都说没辙了……"
  张小萍三指寻按患者弦滑有根的脉搏,目光如炬:"此证可治!信我,更要信你自己。"茵陈五苓散合三金汤加减的方子墨迹未干,她又添一行小楷医嘱:"粥油养胃,戌时前服"。
  四十五天后,患者独自走进诊室,面颊重现血色。原已绝望的妻子含泪长揖:"您救回他一条命啊!"窗外春光正好,张老师指着抽芽的香樟笑言:"你看,枯木逢春本是天地常理。"
岐黄薪火永相传 学术星火耀杏林
  "岐黄薪火,重在传承。"她打造的脾胃气化学说论坛场场爆满——投影屏上疑难病案跃动,笔记本间思维火花迸发,她用深入浅出的讲解为后学指点迷津。十五期论坛,破解临床难题无数,拓展学术视野无垠。
图片
  更令人动容的是,八十多高龄的她仍奔波于赣州、景德镇、广东茂名等地的学术分站。学术讲座时,她将毕生经验倾囊相授;临床带教中,她言传身教不遗余力。如今这些分站已培养出一批批新生力量,让优质中医药服务惠及基层。
  在中医药发展的壮阔画卷上,张小萍教授以仁心为笔、创新为墨,书写着新时代大医的华章。她把“岐黄薪火,重在仁心接力”作为永远的座右铭。她的故事昭示我们:真正的中医传承,不仅是典籍的延续,更是仁心的接力。
一审:杨萌
二审:陈雯越
三审:沈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