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医生 医生动态

张小萍:我的中医成长之路

发布时间:2016-06-07点击次数:14096次


我出生于中医世家,从小受家庭影响,耳濡目染,在袓辈及父亲的直接影晌下走上了中医之路。

袓父张佩宜,字恭甫,江苏镇江人,自幼从扬州名医李宏远习医,后又在扬州小茅山攻读医书。业成,赴江西南昌,投奔亲友开业行医。其对温病学说尤为精通,在临床上擅长于治疗内科时病及妇科,与其兄长张心源及同道江镜清、刘文江在江西医药界有“四大金刚”之称。曾任江西最早之中医学校江西医学堂堂长(校址原在江西南昌高桥),著有《中医病理学》一册。又曾与同道创办“神州医学会”,并任“江西中医专门学校”董事等职,为奠定江西中医药事业的人才培养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为江西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父亲张海峰为当代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临床家。他13岁开始随父侍诊抄方,1932年进入江西中医专门学校学习,1936年毕业后随父张佩宜侍诊。后又拜姚国美、谢双湖先生为师。建国后,1950年和同道一起创办了解放后全国第一个中医期刋《江西中医药》并任总主编。著成《脾胃学说临证心得》一书,该书1980年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行,1982年应日本医学界邀请赴日讲学,受到高度赞誉。张海峰曾任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西中医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农工民主党省委委员等职。

回顾我的中医成长之路,有祖辈的薰陶,也有对中医的好奇与梦想。55年前的我,还是一名高中生,虽乳嗅未干,稚气十足,却对现代科技充满着憧憬,但为了响应祖国继承、抢救中医事业的号召,听从父辈的安排,跨进了江西省中医最高学府的大门-----江西中医学院学习。在开学典礼上,江西省卫生厅的第一任中医副厅长江公铁老先生报告中有一段话,至今我仍铭记在心,他说:“同学们,医生是治病救人的,如果学不好,就是不拿刀杀人刽子手。”这句话时时告诫我要认真学习,不能有半点马虎,将来一定要当个好医生。在校期间,甘为人梯,默默奉献的师长及父辈们,循循善诱,精心培养,引导我一步一步走进了中医殿堂,为我揭开了中医阴阳五行的神秘面纱,让我领略了四诊八纲辨证章法,使我渐渐地参透其中的玄机,深深地体会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随着学习的深入,更是为古今医家的精妙医术所倾倒。以前的无奈、困惑、好奇已如日照当空,阴霾自散,渴望学习的热情高涨,与中医的情结由此而生。在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中基、中诊)的前提下,先是熟读中医四大经典(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而后遍览各家学说,认真钻研一理一法,细心体会一方一药。再去阅读大量古今医案,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应诊能力。觉得在校的五年非常充实,也曾萌生了“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追求。1965年7月以各门功课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江西省瑞昌县人民医院工作,在医疗第一线摸、爬、滚、打锻炼了13年,瑞昌县人民给了我极大的信任和支持,使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978年10月调回母校从事医疗及教学工作至今。

在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50年里,特别是返校后工作的37年中,在中医学术水平方面得到很大提高,尤其是对父辈们的经验多有继承和发扬。并初步形成了脾胃气化的学术思想。我认为,脾胃一阴一阳,一寒一热,一燥一湿,一升一降,相反相成,协调为用,并构成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摡括为:升降有度、纳化相因、燥湿相宜、出入有序,全面阐述了脾胃的生理病理,是对中医脾胃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临床上,尊古而又有阐发,善于将经方与时方并用、中医与西医相结合治疗各种疑难杂病,辨证自成体系,疗效卓著。重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尤重脾胃,喜用调理气机升降的对药,从而提高了疗效。主张中西医取长补短,辨证与辨病结合,在传统中医诊疗方法基础上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明确诊断,防止误诊、误治,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启发治疗思路;借助生化指标,便于观察疗效。擅长治疗内科病证,尤对消化系疾病诊治颇有造诣,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癌前病变、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便秘、胆囊炎、胆石症、脂肪肝、慢性肝病等,临床疗效显箸。于2001年评为江西省名中医。

我在行医过程中一贯认为“医以徳为先” ,并身体力行。面对医务工作者近些年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的变化,以及传统的医德医风经受的严峻考验,我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时时刻刻为患者着想,在治疗中,坚持简便验亷的中医药疗法,反对滥用贵重药。一直牢记父亲生前最推崇的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一文,他常对学生讲“中医讲一阴一阳为之道,其实医道也是有阴阳两方面的,那就是医术与医德,医术和医德是相辅相成的,医徳不够,医术肯定提不高。特别是中医,如果为了经济利益大量使用中西医药物,那中医药疗效就很难观察出来。所以不能为了眼前蝇头小利而毁掉了自已的医术。要善于换位思考,体恤病人的痛苦,这样才会转化成学医的动力”。为此,我会经常教育学生作为医务工作者要有慈悲的胸怀,要有舍己为人的情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医术,最终德艺双馨。

我们不仅要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构筑起健康的体魄,而且用和风细雨般的话语荡涤病友心灵上的阴霾。我的病人当中不仅有消化系疾病,还有很多患失眠、焦虑忧郁症,甚至有反应性精神病的对待他们不仅要言语柔和,而且要和蔼可亲,有时用几句话就拉近了和患者之间的距离,打开了他们的心扉。常常有许多患者守候在下班之后来向我倾诉,以缓解心中的郁闷和压力,他们经常在倾诉完之后就感觉到病好了大半,尽管这样经常晚下班,我还是乐此不疲。不仅自已如此,也要求学生用一颗父母之心对待病人。有一次,学生在询问病人时言语中表现出不耐烦。诊余漫话时,我就特意提到一则“七种布施”的故事,七施即颜施、言施、心施、眼施、身施、坐施、房施。其实就是好言好语,和颜悦色之类,这些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不仅有利于病人,也助于自已。这个故事使学生很受益。我认为一个医德高尚的医生,能更好地关心患者,患者也愿意将病情讲清楚,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好方法。面对如此紧张的医患关系,付出一片爱心,得到一份理解,也正是缓解医患紧张关系的有效途经。

在教学方面力求做到治学严谨,学风端正,一直致力于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中将基础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我们以本人主编的《中医内科医案精选》一书在本科生中开设了《中医內科医案点评》公选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04年我被评为江西省教学名师。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近年来主持完成了省厅级科研课题多项,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出版医学专著多部,其中主编了“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海峰》、华东地区中医院校協编教参《中医内科医案精选》;任副主编有《中医藏象与临床》、《新编中医内科临床手册》、全国中医院校各科课程习题集《中医内科学习题集》;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1世纪课程教材、上海科技出版社精编教材《中医内科学》。多年来培养硕、博研究生30余人(其中博士9人)。

我认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渊博的知识完全可以用来济世救人,但不能满足,我认为医道求索,无有止境,特别是我成为全国第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及成立张小萍名医工作室之后,我更有紧迫感和责任感,觉得培养造就中医理论深厚、技术精湛、医德高尚、高层次中医药继承人才是中医界当务之急。师承学生写的学习心得和经典理论学习笔记,我都逐字细看,有疑惑之处,仔细阅读,看到一些对临床有益的知识和经验,认真做笔记。就这样一边阅读一边学习,然后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写下按语反馈给学生,学生均感到字字珠玑、受益匪浅。201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为第四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

中医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勤求古训,发扬光大,造福于人民是我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