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把温柔写进岁月里——高月印象
(记者 欧阳苗)1980年—1985年,高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接受了五年中医本科教育。
传统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远古至清代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发挥巨大疗效的同时,中药不良反应也与日俱增,中药安全性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作用的多途径、效应的多靶点,使得中药的安全性研究更加困难,而早期预测方法缺失、毒性成分复杂、配伍禁忌机制不清这三大问题,更使得现有的化学药物安全性评价技术方法不能满足中药安全性评价的需求。"在高月看来,建立凸显中药特性的安全性研究关键技术和方法体系是项目团队的最大命题。
从1999年起,"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组便在高月的带领下从物质基础和药物代谢酶角度进行研究,希望从现代生物学角度找到突破口。她带领着科研团队首先研究了二者"不相为谋"的物质基础。藜芦的毒性成分主要是以藜芦碱为代表的多种生物碱,当人参和藜芦合煎时,这些有毒生物碱的溶出增加,而人参皂苷等有用的药效成分溶出却减少。当采用不同的药物配比、煎煮方法和时间时,毒性成分析出会发生明显变化。因此,改变配伍比例、煎煮方法和时间,对药效有重要影响。而进一步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解释了这些生物碱是怎样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
"要拿出数据来!",采访中,高月反复强调中药现代化就要拿得出数据来去验证中药安全性,众所周知,中药的特点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但是你若能拿得出翔实的数据能说得清楚物质基础、药物机制,药物进入体内如何作用等关键问题,试问,如何不信?
历时十多年的攻关,高月团队创建了中药早期毒性预测、毒性物质分析和配伍禁忌评价3类技术8种方法,并利用这一综合技术平台对临床易发不良反应的7大类中药的安全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阐明了中药配伍理论的现代生物学机制,实证了"十八反"、寒热配伍、甘草"调和诸药"等中医经典理论,在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打破中药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瓶颈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项目组研制的"红益胶囊"、"刺白胶囊"等3种新药,直接促进103种创新药物的研发,其中"红益胶囊"成为第一个针对高原缺氧所致疲劳综合征的药物,在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南极极地考察、航天员训练多种特殊环境中得到了应用。
2005年,根据组织安排,高月拜师张伯礼院士。十几年来,在张伯礼院士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扶持下,高月带领课题组统筹并广泛开展了中药安全性的相关研究和大课题合作,占据了领先地位,尤其是近年来成绩斐然呈井喷状态,完成国家"973"、"863"等各类课题21项,累计到位经费5000余万元。
2007年,高月一举拿下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斩获一等奖。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军功章,这里面凝结着一代人甚至几代科研人员的光荣与梦想。"高月动情地说道。
"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高月表示,"今年正好是国家中医药现代化20周年,而我们的工作周期至少都以15年为期,加上今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多项政策法规的出台,中医药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1980年—1985年,高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接受了五年中医本科教育。
"501宿舍!"毕业32年了,高月对当年的江中岁月还印象深刻,"当时我是团支书,也是我们那一届最早入党的,应该是1983年12月成为预备党员"。本科毕业当年,高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研究生,此后,一步一个脚印,有了今天的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