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名医工作室 工作室成员

工作室团队主要工作人员情况-彭太平

发布时间:2023-08-02点击次数:421次

彭太平,1945年5月生,江西泰和人,中共党员,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入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是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中医学院骨伤专业创建人,曾任江西中医学院中医骨伤科学学科组组长,兼任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科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骨质疏松研究会委员, 《中国骨伤》、 《中医正骨》、 《江西中医药》等杂志编委、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常务副主席等职。福建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任江西省中医药大学教授,香港浸会大学教授、访问学者,澳大利亚中医药学会特聘学者。为江西省“十五”期间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江西省第二届省级教学名师,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68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从事医、教、研工作54年。1985年担任江西中医学院讲师、主治医师,1991年副教授、副主任中医师,1998年教授、主任中医师。先后八次荣获院“先进教师”和“先进工作者”称号。担任过中医学院多层次、多课程的教学,培养硕士研究生12人、博士生2人、本科生20余届,是江西中医学院骨伤专业创建人。彭太平是著名骨伤专家,创立逆损伤机制治疗手法,发展了“肾主骨”的理论。出版著作有《中医骨伤科学基础》《老年骨科用药指南》《老年软组织损伤》等。

擅长治疗骨折,脱位,各类伤筋、软组织损伤,骨肿瘤,骨关节退行性疾病,骨质疏松等痹痿症;骨科内伤杂病及颈肩腰腿痛、脑震荡后遗症等各类疾病。

彭太平教授1968年毕业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党中央号召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彭太平响应号召分配到瑞昌县人民医院肇陈分院工作,在医院工作的六年里主要以中医为主,也从事中西医全科的工作,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中医特长,也使自己得到了锻练和提高。除参与日常门诊、住院部工作外,彭太平还要担负各科出诊,常在深夜背着药箱,前往十几里外的山上村庄出诊,接回病人后有时还要参与急诊抢救。

工作一年后彭太平被推荐为医院业务负责人,经过几年的锻练实践,掌握了各科的中西医诊疗技术,还能独立完成计划生育手术、阑尾切除疝气手术,作为主刀一助参与上腹部胃切除、胆囊摘除、宫切剖腹产等手术。

1974年底文革后,江西中医学院恢复招生后第三年彭太平被调任中医学院任教,分配到中医学院骨伤科教研究工作和承担附院伤科医疗工作,这就是彭太平从全科转到专业定向的开始。一方面参与骨伤科课程教学,一方面从事伤科临床工作。在行政职务上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科室主任、教研室负责人,学科组长。

八十年代中期,中医学科专业分化,彭太平参与编写了《中医骨伤科基础》、《中医正骨学》、《中医筋伤学》、《骨科手术学》等六部教材,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率先编出了首套骨伤自编教材,并被其他中医药院校借鉴,之后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专业分化第一套骨伤专业全国教材编写,邀请彭太平担任副主委和副主任委员,并承担其中一册《中医骨伤科基础》主编。

彭教授在治疗手法上创立逆损伤机制治疗手法,对于一切损伤的手法治疗都遵循“顺损伤移位方向牵引,逆损伤机理方向复位”,执简驭繁,屡获成功。主张在损伤治疗中还应尽量做到早期、稳妥、准确、巧妙、实效复位。遵循内外兼治、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这些成功治疗经验充分体现中医治疗骨折、伤筋、关节脱位的治疗优势。病人痛苦少、治疗费用低,疗效好,功能恢复快,尽量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手求。肾主骨生髓,髓养骨;肾虚则骨枯髓减。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彭太平教授在多年的“肾主骨”研究和临床观察中发现尤其是疾病的中晚期都有血瘀的表现认为这是因为老年人脉道不利,气血虚弱,脏腑功能下降,导致血流缓慢滞涩,在病机上可总结为“因虚致瘀”。因此活血也应该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治法,尤其对肾虚血瘀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血瘀是主要的矛盾所在,更应该重视活血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