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痞(慢性萎缩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痞(慢性萎缩性胃炎)诊疗方案
(何晓晖名医工作室试行)
一、病名
西医病名: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病名:胃痞
二、定义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受到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或异型增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本病可归属于中医“胃痞”“痞满”“胃痛”等病范畴。
三、诊断依据
胃镜诊断: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壁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内镜下有两种类型:即单纯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伴增生。单纯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點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血管显露;萎缩性胃炎伴增生主要表现为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
病理诊断:病理活检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而不管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和程度。根据CAG病理组织学特点,将不同变量分为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主要变量包括萎缩、肠化、异型增生,次要变量包括慢性炎症、活动性和幽门螺杆菌。参考我国标准与悉尼直观模拟评分法对各变量以分级赋分,各变量均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四级。
四、辨证要点
1.辨虚实:实证可见痞满能食,痞满持续不减,按之满甚,大便多秘。应进一步区分外邪入里、饮食停滞、痰湿内阻、肝郁气滞之不同。虚证可见痞满不能食,或食少不化,痞满时减,喜揉喜按,大便多溏。
2.辨寒热: 寒证痞满势缓,胃中寒冷,得热则舒,口淡不渴,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脉沉紧。热证痞满急迫,胃中灼热,渴喜热饮,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数。两者症状兼见为寒热夹杂证。
3.辨轻重:一般认为萎缩性胃炎为胃癌前病变。老年人、轻中度萎缩、不伴有肠化和异型增生病情较轻。中青年人、重度萎缩、伴中重度肠化、伴异型增生者病情较重,要高度重视,积极治疗,定期复查。
五、证候分类
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见脾胃病中医共识意见》和我们临床观察,多见以 下8个证型:
1.肝郁气滞证:脘腹不舒,痞塞满闷,胸胁胀满,嗳气则舒。心烦易怒,时作太息,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嘈杂不适或灼热,心烦易怒,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3.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脘腹痞塞,胀满隐痛,喜温喜按。不知饥,不欲食,食后脘闷,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大便稀溏。舌质胖淡,苔白,脉细弱。脾胃虚寒证寒象更明显。
4.脾胃湿热证:胃脘痞胀或疼痛,纳呆食少,或恶心欲吐,或胃脘灼热,口苦口臭,大便粘滞或稀溏。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胃阴不足证:胃脘痞闷不适或灼热,饥不欲食或嘈杂,食少。口干,大便干燥,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6.气阴两虚证:胃脘灼热,或食则胀闷,或易饥嘈杂,神疲乏力,气短,消瘦,大便干结,口干,舌胖色偏红,苔少而干,脉细弱或数。
7.胃络血瘀证:胃脘痞满,胃痛拒按,痛有定处,面色暗滞,或解黑便。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8.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灼热隐痛,食后不适,喜热食,口苦,大便时结时溏,神疲怕冷。舌质淡红,苔黄白相兼或腻,脉细弦或滑。
六、临床治疗
1.一般治疗
中西医均主张饮食有节,不宜过饱过饥,食宜清淡,勿恣食生冷肥甘,力戒烟酒,忌喝浓茶,以免损伤脾胃,滞气酿痰。调节情志,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以免气机郁滞。起居有常,预防风寒、湿热之邪侵袭。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太极剑、慢跑等运动,量力而行,以增强体质,调畅气机。
2.三步论治:
第一步:舍病从证,辨证除症
本病治疗的第一阶段的重心是“辨证治标”。该阶段的治疗目标,一是解除病人的痛苦;二是增加病人的饮食而促进营养的摄入;三是改善全身的衰弱状态;四是增强病人治愈的信心。在该治疗阶段中,不为病所拘,而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差异及轻重之不同,辨证施治,同病异治,以求较快缓解临床症状。时间一般为1-2月。常见8个证型的论治如下:
1.肝胃气滞证
治则:疏肝扶脾,理气和胃
方药:疏肝调胃汤(经验方)
柴胡 白芍 白术 当归 茯苓 枳壳 党参 半夏 木香 蒲公英 海螵蛸 夜交藤 麦芽 莱菔子
运用:肝胃不和证与情志不遂密切相关,故首先要进行情志的调节。热象明显者加黄连、黄芩;阴虚者加生地、北沙参;气虚明显者加黄芪;血虚明显者加熟地、首乌;寐差者加酸枣仁、百合等。
2.肝胃郁热证:
治则:清胃泄热,和胃安中
方药:清中调胃汤(经验方)
黄连 黄芩 大黄 蒲公英 半夏 吴茱萸 白芍 丹皮 北
沙参 海螵蛸 枳壳 莱菔子
运用:本方为苦寒之剂,非胃热甚者不宜用。因苦寒易伤脾胃,故不宜久服。药后大便溏泻者,大黄减量或去除;灼热甚者加用锡类散;疼痛甚者加川楝子、玄胡索;口干甚者加石斛、生地;泛酸严重者加瓦楞子。忌进辛热及炸烤食品。
3.脾胃虚弱(寒)证:
治则:温中和胃,健脾益气
方药:温中调胃汤(经验方)
黄芪 桂枝 白芍 半夏 干姜 党参 白术 茯苓 木香 黄连 仙灵脾 丹参 海螵蛸 炙甘草
运用:本方适应于中焦虚寒之证,胃热和阴虚者不宜。胃寒严重者加制附子;若兼血虚者加当归;疼痛剧烈者加玄胡索、五灵脂、蒲黄;吐酸重者加瓦楞子、浙贝母;脘腹胀闷者加枳壳、厚朴;纳呆者加谷芽、麦芽。同时要注意饮食的生活调节,忌食生冷,注意保暖。
4.脾胃湿热证:
治则:清热化湿,醒脾开胃。
方药:清化调胃汤
黄连 厚朴 半夏 黄芩 芦根 石菖蒲 苍术 白术 茯苓 茵陈 田基黄 砂仁 莱菔子
运用:热重于湿,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湿重于热,加车前子、薏苡仁;纳呆食少者加谷芽、麦芽;寐差者加酸枣仁、夜交藤;兼阴虚者加北沙参、天花粉;兼阳虚者加干姜、桂枝。因甘能生湿,故患者少食甘甜肥腻之物。
5.胃阴不足证:
治则:养阴润燥,益胃和中
方药:润中调胃汤(经验方)
麦冬、太子参 半夏 沙参 玉竹 石斛 桑寄生 白芍
山楂 白术 茯苓 蒲公英 枳壳 生甘草
运用:气虚明显者加黄芪;因阴虚而致火旺者加知母、丹皮;食少口干者加乌梅、谷麦芽;胃痛甚者加川楝子、玄胡索;寐差者加夜交藤、百合。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故不仅以药物养胃,更要注意饮食调养,多进润凉之品,如百合、银耳、木耳、山药、葛粉、莲子等,忌食辛热食物和炸烤食品。
- 气阴两虚证:
治则:健脾益气,养阴益营
方药: 健脾益营汤(经验方)
太子参 茯苓 白术 山药 薏苡仁 扁豆 山楂 葛根 百合 陈皮 谷芽 麦芽 大枣 甘草
运用:该方能健脾助运,又能补中益营,如能坚持服用疗效确切,应用时要注意3点:一是坚持较长的疗程;二是注意饮食的调节;三是在临床应用时应随症加减,针对萎缩性胃炎病机特点加一些清热、养阴、理气、化瘀之药。营属阴,营虚可发展为脾阴虚,如出现内热、内燥之症,可加养阴清热药物。
7.胃络血瘀证:
治则:理气活血,逐瘀散结
方药:逐瘀调胃汤(经验方)
柴胡 赤芍 枳壳 当归 丹参 紫参 五灵脂 蒲黄 黄芪 田七 鸡内金 刺猬皮 蒲公英 莱菔子
运用:气虚明显者加党参,血虚明显者加鸡血藤、何首乌;阴虚明显者加天花粉、北沙参;阳虚者加桂枝、干姜;疼痛剧烈者加玄胡索、九香虫;食少者加山楂、麦芽;寐差者加夜交藤、合欢花。本方证病理变化为慢性过程 故治疗时间也较长,必须坚持治疗,可先服煎剂,后服散剂或丸剂。
8.寒热错杂证:
治则:和胃健脾,平调中焦。
方药:和中调胃汤(经验方)
半夏 黄连 干姜 党参 黄芩 白术 茯苓 白芍 丹参 枳壳 吴茱萸 蒲公英 海螵蛸 莱菔子
运用:本方为平衡中焦之方,若胃脘痛明显者,加木香、玄胡索;脘腹胀闷甚者,加厚朴、大腹皮;胃脘冷痛者,加桂枝、制附子;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虎杖;大便溏薄者,加山药、扁豆;泛酸明显者,加瓦楞子、浙贝母;嗳气明显者,加旋复花、代赭石。
第二步:病证结合 ,标本同治
通过第一阶段的治疗,患者大部分症状得到缓解,基本消除了“癌变”的恐惧心理,治疗信心得以增强。此时进入第二治疗阶段,即“病证同治”。其治疗目的一是进一步巩固第一阶段疗效,彻底去除临床症状;二是针对CAG本质,改善病理状态。本阶段将CAG的“病”和临床所见的“证”结合起来,既抓住该阶段病机变化的主要矛盾(证),又顾及CAG的基本病理变化(病),使证得以消除,病得以改善。该阶段用药要点是谨守病机,一方面依据辨证用药,另一方面针对CAG的基本病理变化用药,如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化毒、养胃护膜等。此步为过渡性治疗阶段,时间一般为1个月左右。
第三阶段:无证从病,逆转病机
经过前两阶段的治疗,绝大部分病人的症状得以消除,处于无证可辨状态,此时,无证从病,从两个方面入手治疗。一是根据CAG的基本病理变化展开治疗,冀逆转病机,促进萎缩黏膜得到恢复;二是结合病人体质,从整体进行调治,促进全身衰弱状态全面康复。CAG以胃腺萎缩、黏膜变薄、胃酸减少为其主要病理特点,且多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黏膜血液循环障碍,常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部分病人发生癌变。根据临床资料分析,本病的中医病理机制是正虚邪实,正虚主要是脾胃虚弱、气阴两亏;邪实主要有热蕴、气滞、血瘀、湿阻等。据此,本阶段治疗采用健脾益气、养阴益胃、清热解毒、理气化湿、化瘀抗化等法,以逆转萎缩的胃黏膜腺体,改善病灶处血液运行,消除炎性细胞浸润,促进病理性组织向正常方向转化。
此阶段辨病论治,以经验方扶正抗化汤(双蒲散)为主方治疗。
扶正抗化汤(双蒲散)
组成:蒲公英 蒲黄 太子参 黄芪 石斛 凤凰衣 黄连 白花蛇舌草 石见穿 土茯苓 五灵脂 王不留行 穿山甲 刺猬皮 鸡内金 枳壳
功效:清化热毒,益气养胃,抗化防癌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肠上皮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者。
运用:本方为丸剂或散剂。用温开水调成稀糊状吞服,1日2次,一次6克。或用颗粒剂替代。服药时间以空腹或睡前为佳,药后半小时内不能饮水和进食,以便药物充分与胃黏膜接触而更好发挥药效。由于肠化的发生和逆转都是慢性过程,故疗程较长,一般为3~6个月。
七、中医特色治疗
1、电针灸治疗: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将毫针刺入相应穴位到一定深度,加电,取低频疏密波,以患者耐受为度,30min后将针取出。点燃艾条,在相应穴位施以温和灸,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常取上、中、下脘、足三里、天枢等穴位。
2、穴位埋线:常选定上、中、下脘、足三里、天枢等穴位用甲紫作以标记,按照常规皮肤消毒后,术者戴手套、铺洞巾,镊取1段1~2cm的已消毒的羊肠线,放置在埋线针管前端,然后接针芯,左手固定穴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到所需深度,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覆盖消毒纱布或创可贴贴敷。
3、隔药神灯照射,取上、中、下脘穴,气滞用广木香20g,寒证用丁香10g研末纱布包,置于该穴用神灯照半小时。
4、穴位贴敷:清洁皮肤后常选取足三里、胃俞、中脘、脾俞、肝俞、三阴交、内关、太冲、天枢、气海等穴位贴上敷贴,4小时后摘除。
八、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临床治愈:胃脘部痞塞、胀满或胀痛不适等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和病理检查恢复正常。
2.好转:胃脘部痞塞、胀满或胀痛不适等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积分减少2/3以上,胃镜结果明显改善。
3.有效:胃院部痞塞、胀满或胀痛不适等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基本减轻积分减少1/3以上,胃镜结果有所改善。
4.无效: 达不到上诉有效标准或恶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