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名医工作室 临床医案

胃胀病

发布时间:2021-05-12点击次数:2966次

方正财,男,公务员,1978.9.10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1日期2020年7月17日

2主诉:胃脘部胀满不适1周余

3现病史:患者由于工作原因,平常运动较少,食油腻食物多。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进食后加重,难以自行缓解。大便偏稀,日行3-4次,伴有里急后重及排不进感。遂至我院门诊就诊。

4 现症见:胃脘部胀满不适,进食后加重,大便偏稀,日行3-4次,伴有里急后重及排不进感。全身乏力,易疲劳,时有腰背酸痛。纳可,夜寐欠佳,入睡困难,眠浅易醒,醒后难以入睡,小便平。舌质红,苔薄黄腻。

5脉象:滑数

6中医诊断:胃胀病 痰热内扰,心肾不交

7治法: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滋阴安神

8方剂:黄连温胆汤合交泰丸、二至丸加减

川连6g,竹茹10g,炒枳实10g,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炙甘草6g,炒谷、麦芽各20g,大枣3枚,生姜2片 旱莲草15g, 女贞子15g,黄连6g,肉桂1g   X7剂

9中成药:无 

10西药:奥美拉唑镁肠溶片

11名老中医点评精髓:非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类,是指胃黏膜呈非萎缩性糜烂的炎性改变,脾气虚弱是非萎缩性胃炎的一个基本病机。由于脾气虚弱,气血不足,胃络失养,邪毒乘虚而入,使胃络局部经脉阻塞,气血凝滞;脾虚水谷精微不运,酿湿生痰,郁而化热。若湿热痰浊较甚,则毒壅血郁,胃膜化腐而成糜烂,甚至溃疡。该患者属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滞胃碍脾,使得胃纳脾运受阻,中焦气机阻塞,发为胃胀。该病单纯西医治疗容易复发,缠绵不愈,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则可明显提高治愈率。该病中医属胃胀病范畴,辨证属痰热内扰,心肾不交证,选用黄连温胆汤合交泰丸、二至丸加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滋阴安神,该方基础方为黄连温胆汤。

12传承弟子心得:慢性胃炎病程长,病情缠绵,多虚实夹杂,结合患者病情变化,辨证属痰热内扰,心肾不交证,因此,治疗要注重清热理气化痰,本证乃因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静而恶烦扰,若胆为邪扰,失其宁静,则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发胃胀。

1日期2020年8月03日

2主诉:胃脘部胀满不适。

3现病史:患者由于工作原因,平常运动较少,食油腻食物多。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进食后加重,难以自行缓解。大便偏稀,日行3-4次,伴有里急后重及排不进感。遂至我院门诊就诊,服中药汤剂1周后症状好转,遂至我院门诊复诊。

4 现症见:服药后胃脘部胀满不适减轻,大便日行1-3次仍有排不尽感。时有腰背酸痛,神疲乏力。纳可,睡眠明显改善,小便频。舌质红,苔薄黄腻。

5脉象:滑数

6中医诊断:胃胀病 痰热内扰,心肾不交

7治法: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滋阴安神

8方剂:黄连温胆汤合交泰丸、二至丸加减

川连6g,竹茹10g,炒枳壳15g,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炙甘草6,炒谷、麦芽各20,大枣3枚,生姜2片 旱莲草15, 女贞子15,黄连6,肉桂1 ,神曲15  X7剂

9中成药:达立通

10西药:奥美拉唑镁肠溶片

11名老中医点评精髓:外感之邪入里,在胃阳旺的条件下,邪从热化,蕴郁脾胃,或过食肥甘厚味,蕴生湿热。湿热互结中焦,气机升降受阻,则胃脘痞塞满闷,热郁则口苦、灼热,湿滞则口粘,大便不爽,热伤津液则口干,湿阻则纳呆食少。方中黄连苦寒降泄,清化湿热;半夏辛温开泄,散结除痞;枳实行气破结,除痞满;竹茹清胆和胃止呕;陈皮理气行滞;茯苓健脾利湿;大枣补益脾胃;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12传承弟子心得:患者湿热久聚,灼伤阴液,致肝肾阴虚,心肾不交,入睡困难,眠浅易醒。故加二至丸补益肝肾,滋阴止血,交泰丸交通心肾。

1日期2020年8月11日

2主诉:胃脘部胀满不适。

3现病史:患者由于工作原因,平常运动较少,食油腻食物多。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进食后加重,难以自行缓解。大便偏稀,日行3-4次,伴有里急后重及排不进感。遂至我院门诊就诊,服中药汤剂2周后症状明显缓解,遂至我院门诊复诊。

4 现症见:服药后胃脘部胀满不适缓解,大便成形,日行1次,稍有排不尽感。偶有腰背酸痛,无神疲乏力。纳寐一般,小便频。舌质红,苔薄腻。

5脉象:滑

6中医诊断:胃胀病 痰热内扰,心肾不交

7治法: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滋阴安神

8方剂:黄连温胆汤合交泰丸、二至丸加减

川连6g,竹茹10g,炒枳壳15g,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炙甘草6,炒谷、麦芽各20,大枣3枚,生姜2片 旱莲草15, 女贞子15,黄连6,肉桂1 ,神曲15  X7剂

9中成药:达立通

10西药:奥美拉唑镁肠溶片

11名老中医点评精髓:胃胀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可分虚、实、虚实夹杂,两者转归与治法都不同,实证邪实病轻,治疗及时病可痊愈,若治疗不及时,易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邪实者攻邪为主,根据湿热、食积、痰浊、肝郁等不同,分别采用开泄湿热、消食和胃、除湿化痰、疏肝和胃诸法,如果以虚为主的话,脾气虚则补气健脾以治本;胃阴不足者,滋养胃阴以治本;寒热错杂,当辛开苦泄,寒热并用;气阴两虚者,补气与养阴同用。

12传承弟子心得:胃胀湿热不少,因胃痞初起,胃阳尚旺,胃腑之邪易从热化,蕴生湿热,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阳明胃腑,湿热蕴郁,气机壅滞,治疗不同于治外感湿热之清热化湿,而当辛开苦降,开泄气机,气开则胀闷消,病在太阴脾土,脾恋痰湿,痰湿郁滞气机,治当补健脾气,除湿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