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口作痛,你选对就诊科室了吗?
笔者日前在脾胃病门诊临近下班时见一位女士面有急色,匆匆赶来:“医生,我胸口痛,你这能治不?”细问之下,原来这位患者半月前无任何征兆出现胸口刺痛,女士当即慌了,这不会是心绞痛吧?于是急忙赶到医院就诊,心电图、心脏彩超甚至动态心电图都一一检查,都显示正常,药也吃了不少却毫无起色。“医生,我实在没办法了,有人建议我到脾胃科看看,也许是胃或食管的问题,所以我就来了!”女士一脸愁容道。
排除心血管问题后笔者根据女士兼有食后多有饱胀感等症状建议其行胃镜检查,检查结果回报:1.反流性食管炎(LA-A);2.非萎缩性胃炎。确诊后针对性用药,1周后随诊,症状基本缓解。
其实,这样的事例临床上非常常见。在我国,反流性食管炎一直容易被大家所忽视,确诊率相对偏低,也因其症状的不典型性而常常被误诊或漏诊,今天笔者就和大家好好唠唠这个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一种类型,指食管下括约肌或胃、十二指肠功能失调,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性病变。
临床上根据食管黏膜破损的范围和程度,可将反流性食管炎分为A-D级,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分级方案具体如下表:
LA-A |
一处或几处≤5mm的食管黏膜破损,病变之间无融合 |
LA-B |
一处或几处>5mm的食管黏膜破损,病变之间无融合 |
LA-C |
一处或几处食管黏膜破损,病变之间相互融合,但未超过食管环周的75% |
LA-D |
一处或几处食管黏膜破损,病变之间相互融合,至少累及食管环周的75% |
临床诊断反流性食管炎并非难事,食管ph值测定是“金标准”,或辅以胃镜、食管镜检查,但食管ph值测定较为繁琐且基层医院多缺乏此项技术,而胃镜检查滋味并不好受,无痛胃镜需全身麻醉,部分人群存在麻醉禁忌,费用也相对更高,很多人望而却步,这也是反流性食管炎漏诊的主要原因。因此,熟悉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以助简化诊断尤为重要。
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如下:
<1>典型症状:反流和烧心。反流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含酸味时称反酸。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到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反流和烧心常发生于餐后1小时,卧位或腹内压增高时可加重,部分病人也可发生于夜间睡眠时。
<2>非典型症状:胸痛、嗳气、胃胀、打嗝、慢性咳嗽等。
<3>其他:胃酸反流引起食管黏膜溃烂出血而致呕血、黑便;反流性食管炎反复发作致使食管瘢痕性狭窄出现吞咽困难。
由上述临床症状可以看出,一般患者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的典型症状如反酸、烧心或者不典型症状如胃胀、嗳气等其他消化系统相关症状时,那么在就诊时可以明确知道自己所要选择的就诊科室,而对于一些非典型且一时无法明确是否属于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出现时,患者往往因经验缺乏而容易跑错诊室,笔者前文提到的这位胸痛的女士便是临床上常见的误诊漏诊案例。
胸痛是反流性食管炎常见的非典型症状,多由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发生在胸骨后,严重时表现为剧烈掣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后背肩部颈部、耳后,伴或不伴反流和烧心,此种胸痛症状酷似心绞痛,因而对于不伴典型反流和烧心的胸痛病人需着重鉴别,两者主要鉴别点如下:
|
食管炎性胸痛 |
心绞痛 |
症状 |
胸骨后或胸骨下烧灼痛、刺痛,伴或不伴有反酸、烧心、胃胀、嗳气等消化系统相关症状 |
胸痛主要在胸骨后,可波及心前区或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像针刺或刀扎样锐性痛,偶伴濒死感。有些病人仅觉胸闷不适而非胸痛。发作时病人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疼痛多持续3~5分钟,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
病因 |
胃内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发作与进食、体位如卧位和弯腰等有关,进食、饮水可缓解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致使心肌缺血缺氧所致,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诱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
诊断 |
食管ph值测定、食管镜或胃镜 |
心脏彩超、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动态心电图以及血糖、血脂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等 |
治疗 |
<1>一般治疗:节制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忌用高脂高糖类食物;戒烟戒酒减肥;调整睡姿,抬高床头并选用右侧卧位;保持良好心态等。 <2>药物治疗:抑酸剂抑制胃酸分泌过多;胃食管黏膜保护剂保护胃食管黏膜;胃肠动力药促进胃排空减少反流等。
|
<1>发作期:多采用舌下含服硝酸酯制剂,起效快,反复发作可静脉使用。 <2>缓解期: 一般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减轻精神压力等; 药物治疗包括改善心肌缺血、预防心肌梗死以及积极治疗冠心病等心脏原发疾病; 手术治疗可采取心脏血管重建。 |
总而言之,反流性食管炎是非心源性胸痛的常见病因之一,临床上胸痛病人在排除心脏相关疾病后可以进行反流性食管炎相应评估,拓展诊疗思路,患者也可根据相应症状进行鉴别,正确选择就诊科室,避免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