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医案1
贾某,女,35岁,已婚,于2018年4月23日就诊。既往产后抑郁、卵巢功能低下病史。主诉自汗、盗汗1年余。现症见:自汗、盗汗,容易出汗,出汗量多,怕风,怕冷,心情差,悲伤想哭,腰痛腰酸,双肩、肘关节冷痛,与变天无明显相关,口渴,口苦,无口黏,末次月经2018年4月1日,月经颜色暗,量少,偶尔夹有血块,经前乳房胀痛、两少腹疼痛,带下色黄,大便质干,小便色黄,寐欠佳,纳欠佳,进食后腹胀,苔黄,舌质红,脉弦细,寸浮、尺旺。予柴胡桂枝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
柴胡10g 黄芩10g 生晒参10g 法半夏10g 秦艽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姜2片 大枣3枚 厚朴10g 浮小麦15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夜交藤15g x15 剂。
于2018年6月8日二诊,诉服上方盜汗已除。现症见:自汗,活动后更甚,怕冷,悲伤想哭,腰痛,时有肘关节隐痛,口渴,口苦,无口黏,偶有两侧少腹疼痛,纳可,寐安,大便质稀,小便平,末次月经2018年6月6日,量少,色暗红,有血块,行经时腹痛,苔白稍腻,舌淡暗,脉稍细稍弦。
处方:柴胡10g 黄芩10g 生晒参10g 法半夏10g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姜2片
大枣3枚厚朴10g 浮小麦15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夜交藤15g x15剂。后因见效自行购买原方继续服用。
按:患者该病发于晚期流产后,因胎儿夭折心情苦闷,多处求医均不见效,且有经前乳胀等肝气郁滞的现象,理应疏肝解郁。但患者怕风、怕冷、脉浮,有表证存在,所以优先解表。容易出汗、动则汗出、出汗量多,为卫表气虚,失于固涩,营阴外泄,法当调和营卫,但有口苦、脉弦等少阳经病症,所以用柴胡桂枝汤为主方,和解少阳、调和营卫,因柴胡剂亦有疏肝解郁的作用,所以也可调节情志。患者口渴、舌红、苔黄,有热象,为防患者不耐温热,故初诊时以秦艽易桂枝,徐徐图之。患者悲伤想哭、寐差,合用甘麦大枣汤、夜交藤养心安神。加厚朴除胀,杜仲、桑寄生补肾强腰”。二诊时,虽盗汗已除,但自汗未减,且病机未变,所以继守原方,换用桂枝调和营卫,后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