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名医工作室 临床医案

温胆汤医案2

发布时间:2020-05-15点击次数:13518次

陈某,女, 62岁, 2016年7月15日初诊。主诉:胃胀半年余。症见:胃胀,反酸,嗳气,无烧心感,口苦、口干,胁胀,牙龈肿痛。眠欠安,胆怯,二便平。舌淡,苔黄腻。脉沉弦。辨证为肝郁气滞兼有湿热证,处方予四逆温胆汤加减:

柴胡10g 白芍10g 枳壳10g 甘草5g 法半夏10g陈皮10g 茯苓10g 竹茹10g

香附6g 紫苏梗6g 厚朴10g 鸡内金10g 夜交藤15g      15剂

二诊患者诉症状好转,仍有右胁胀,稍畏风寒,舌淡苔腻,脉弦而细。守上方加藿香6g、佩兰6g。三诊、四诊患者胃胀进一步好转,夜寐渐安,守方调理,至16年11月8日五诊,患者觉服药后胃胀明显好转,稍觉胃胀、脘痞,以右上腹为重,舌红,苔黄腻,脉沉细弦。继予上方加青皮6g善后,服用20剂后,患者症状改善,有1年半未再就诊。

按:患者症见胃脘胀闷,反酸,嗳气,为胆腑不和,脾胃气滞的表现。胆胃不和,胃气上逆而见嗳气;患者右胁胀,两胁是肝胆经循行之处,结合脉沉弦,提示病位在肝胆,气滞不行则胀,口苦、口干,胆怯,舌苔黄腻,均为胆经湿热的表现,湿热内扰,心神不安则失眠,胆失静谧则胆怯,口苦是少阳胆腑有热的外在表现。综上所述,伍教授辨证为肝郁气滞兼有湿热证,与四逆温胆汤疏利胆肝,清热化湿行气,和胃降逆,方中四逆散疏肝健脾,调和中焦气机,除胃胀;另予温胆汤清胆腑湿热,利胆行气,和胃降逆,使胆气宁和,则心神自安。胆胃气滞,予紫苏梗、厚朴、香附行气除胀,鸡内金消食和胃;因患者睡眠欠安,予夜交藤养血安神,兼清内热。服用后患者腹胀好转,舌苔转白,是湿热渐退,气滞稍减的表现,因患者又见怕冷,予藿香、佩兰散寒祛湿,兼以和胃,因患者患病日久,且病在肝胆,后加入青皮疏肝行气。伍教授在诊疗疾病的时候,注重从症状区分、判断各个脏腑及经络的病变,有利于明确病位,辨证选方,因患者病及胸胁,依据经络走向故初步判断病位在肝胆。寒湿犯胃,暑湿弥漫致胃气不和的患者则于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而行气。伍教授用药精当,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