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可以养生,你信吗 ?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公元1125~1210年)享高寿85岁。他对食粥尤有考究。其《食粥》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陆游认为食粥可以延年,是有科学道理的。《内经》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说明老年人新陈代谢逐渐缓慢下来,生理机能渐形衰退,而且还伴有各种慢性病,对某些食物消化不了,也就是说吃一些不易消化的山珍海味,食后反而加病,故食粥对老年人最为适宜。《伤寒论》中张仲景也十分重视食粥,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还非常重视服中药时,配合食粥的辅助治疗作用。如《伤寒杂病论》中有5个方要求服药后吃热粥,均起帮助药力之用。在服三物白散以后喝粥,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吃热粥可助药力;吃冷粥抑制药效。而服十枣汤后的“糜粥自养”属于攻邪之后扶正气,帮助机体康复的措施,与药物效用关系不切。喝桂枝汤后喝热粥,则是帮助桂枝汤发汗,以散风寒之邪。此外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还有许多粥药同用的论述,如服“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都采用米药合用,也就是在用寒凉的生石膏、知母等药物时,为了预防寒凉伤胃,将药和粳米同煎,用药粥保护胃气。体现中医“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重视胃气的学术观点。
粥既适口,又易消化;既有生津益气之功,又无滞气生痰之弊。诚如宋人张耒所言:“粥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良”。有关食粥的作用,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得更为具体:“糯米、秫米、黍米粥,甘温无毒,能益气,治脾胃虚寒泄利吐逆等症;粳米、籼米、粟米、粱米粥,甘温无毒,能益气,利小便,止烦渴,养脾胃”。可见食粥确实于人有益。陆放翁在年老时,因肾气渐亏,肝肾之阴不足,常两目昏花,眼力不济,故又以枸杞为粥、为羹常食。为此,还留下了“雪霁茅堂钟馨清,晨斋枸杞一杯羹”的诗句。枸杞子为茄科灌木植物枸杞、宁夏枸杞的果实,又称甘枸杞。枸杞六七月生小红花,结红果,形微长如枣核,堪与红宝石媲美,故有人把它喻为中药之中的“红宝石”。这并非仅以美称之,而是它的药用价值犹如红宝石之珍。追溯人们服食枸杞的历史,至少已有三千多年了。枸杞子确有防衰老的特殊功效,《神农本草经》说它“久服,轻身不老,耐暑”。故后来中医的一些长寿名方如龟龄集、龟鹿膏、二仙胶、七宝美髯丹等方剂都有枸杞子。唐朝诗人刘禹锡写过“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以赞美枸杞;而清朝乾隆皇帝服的“清宫寿桃丸”也是由枸杞、益智仁、生地、胡桃、天冬等药物组成,乃是清宫颐养之主方。枸杞子性味甘、平。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润肺止咳之功效。研究表明,枸杞含有人体必需的糖、蛋白质、粗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磷、铁等营养物质。药理研究证实有降血压、降胆固醇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改善动脉硬化程度和心肌缺血状态;并能保护肝细胞的新生,改善肝脏功能,对慢性肝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肺结核、糖尿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还有兴奋大脑神经和性神经的作用。因此,枸杞子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衰老的主要中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