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报】“溶排碎取防”主攻结石
本报特约记者 叶 菁
泌尿系结石病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是临床常见病,以腰腹部疼痛、排尿淋沥涩痛,或尿出砂石为表现,也有部分泌尿系结石患者无明显症状。大多数尿路结石可通过微创方法得到有效治疗,单次手术净石率可达90%以上。然而,结石病复发率高,10年以上复发率可达50%,令患者苦不堪言。泌尿系结石病中医归属“淋证”“石淋”等范畴,江西省名中医、江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邱丽瑛教授临床主张中西医结合,运用溶石、排石、碎石、取石、防石“五位一体”的治疗思想,为无数结石患者解除病痛,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
针对结石病,历代医家认为其形成主要与肾虚、湿热、瘀滞等因素有关。肾气亏虚则蒸腾气化失职,难以升清排浊,导致尿液生成与排泄失常,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辛辣,湿热内生,蕴结下焦,尿液受其“煎熬”,日积月累,尿浊杂质结为砂石。在邱丽瑛看来,气机升降在结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肾阳不足、脾失升清、肺失宣发肃降、肝失疏泄、心火炽盛,均可导致膀胱气化失司(失去本应有的功能),水道不行,湿浊下聚,与热搏结,煎液成石,发而为病。通过分析五脏气机升降对结石形成的影响,她提出五脏气机升降相佐是治疗结石的关键。针对不同病机,以“心火下济达肾水、脾气升清降胃浊、升发清阳畅肝气、金水相生宣降肺”为原则,分别选用加味肾气丸、补中益气汤、四逆散、黄芪四君子汤加减治疗。临证结合症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配伍相应利湿通淋药物,可提高结石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
通过多年临床经验,邱丽瑛将结石的防治归结为两点:一是泌尿系结石的治疗需要注重调畅气机,通过调气机实现溶石、排石、碎石、取石、防石“五位一体”的治疗思想;二是泌尿系结石防重于治。
溶石。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金钱草等中药的化学成分黄酮类、多糖、鞣质等对尿路结石的主要成分——水草酸钙的结晶有抑制作用,还可通过调节尿液pH值致其偏酸,进一步消融在碱性环境中才能存在的结石。此外,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王长洪煎取酒大黄、金钱草、茵陈、莪术四种中药,其后收集1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数据, 其结石直径均大于2.5 厘米。术前常规处理后行ERCP术(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留置鼻胆管,术后予以中药溶石排石,10例患者中1例B超显示结石消失, 9例结石变小或裂解, 证明中药溶石的有效性。
排石。茯苓、茯苓皮、猪苓、泽泻等中药主要含茯苓三萜(tiē)、茯苓多糖、甾体类、四环三萜类等成分,其可通过竞争醛固酮受体抑制肾小管不同部位重吸收,从而增加排尿量,促进输尿管蠕动,扩大输尿管,有利于结石排出。研究发现,中医针灸联合中药、排石操进行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复发率,缩短结石排出时间。
碎石、取石。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克服碎石、取石术后结石排尽率欠佳、术后尿路梗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的问题。
防石。海金沙等药物可以降低肾组织的草酸和钙的含量,降低尿钙、尿酸、尿磷,增加尿镁,保护输尿管上皮细胞,防止尿液结晶,抑制结石形成,适用于各种结石预防和复发。
泌尿系结石的治疗重在预防。脾胃位居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的升降影响着各脏腑阴阳升降,因此脾胃健运是机体活跃的基础。脾胃五行属土,土生万物,其有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化生气血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邱丽瑛认为,预防与治疗泌尿系结石应重视脾胃功能,升降出入正常,才能“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泌尿系结石成石之本源在脾胃,病机为气化不利,水液失调,主要与脾、胃、肾、膀胱等脏腑有关,预防应恢复中焦脾胃升清降浊之功能。故结石治愈后,脾肾功能失调状态未完全改变,建议服中药 1 个月,以祛除病因。
从临床观察和科研研究中发现,易患结石人群多有饮食不节、吸烟、肥胖、熬夜、少动等容易损伤脾胃运化升降功能的不良生活习惯,代谢失衡、尿路感染、尿路异物、尿液滞留等因素会促进结石生成。现代医学认为,多饮水,加大尿量,降低尿中结石成分浓度,减少沉积,可有效防止结石复发。日常生活中如何防结石,邱丽瑛给出了以下建议:
不要吃得太精细太油腻。结石患者要根据结石成分调整饮食,如尿酸结石,要少吃动物内脏、海鲜、菠菜、豆腐等。
适当运动。平时要坚持锻炼,推荐练习瑜伽、太极拳、八段锦,或散步、慢跑等。
多饮水。尤其对于湿热体质的人群来说,每天1500毫升的饮水量才能达标。
勤练呼吸吐纳。呼吸吐纳可濡养肾脏;还可按摩肾俞(位于腰部,和肚脐同一水平线的脊椎左右两边双指宽处)补肾气。
慢病人群要控制体重、血糖、血脂,降低代谢性疾病风险。中老年人要保持阴部清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细菌、感染和坏死的组织也可能形成泌尿系结石。近年来,药源性结石增多,也需重点预防。▲
来源:2023-01-10生命时报
链接:https://app.lifetimes.cn/share/article/4BEAvqAGsaB
一审:杨萌
二审:陈云
三审:沈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