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中医出版】国医大师皮持衡:肾病,他研究了一辈子

发布时间:2022-08-17点击次数:3865次

    皮持衡,1940年12月生,二级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西南康人。第四届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获得者。是第二、三、四、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皮持衡1965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曾任江西中医学院院长。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优秀指导老师”“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全省最美老干部”、江西中医药大学首届师德标兵等多项荣誉。

坚定信念,秉持恒心学中医

  1940年,皮持衡出生于中医世家。他读小学时,就常随父亲在自家药铺、诊所内学习。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对中医药耳濡目染,对中医产生了深厚感惰,有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强烈愿望。

    不出所愿,1959年,19岁的皮持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前身)中医专业,大学六年深造,成为我省首届中医专业毕业生。后成为江西省卫生厅的“名师带高徒”计划三位名中医师承学生之一,拜师著名老中医赖良蒲先生,1967年师承期满,尽得赖老真传,并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至今。

    “学习中医要志愿坚定,还要刻苦勤奋,这个勤奋不是一时一刻,而是持之以恒。”皮持衡认为,学习中医,多读多背十分有益。每天晚上,他都坚持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古典医籍,直至夜深。秉持恒心,除了学习上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还有皮持衡对中医始终如一的信念。皮持衡认为,中医教育的根本,就是要牢固树立热爱中医献身中医的理想信念。他经常跟学生说,一旦选择了中医之路,就要头也不回地一步一步坚定走下去,万不可理想动摇,信念迷茫,中途生变,否则前功尽弃。

    正是如此,把学生培养成“铁杆中医”成为皮持衡的追求和愿望。始终致力于培养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和自信,让学生学习中医、相信中医、爱上中医、使用中医、推广中医,保持对中医专业的敬畏、虔诚和执着。他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对专业的敬畏,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专业的虔诚,就是对病人的精诚。如何学好中医,他认为要有“知之”到“好之”、“乐之”的态度,中医是大器晚成,不是速成之品,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持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才能把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好,发展好。

传承创新,精研肾病成名家

    1965年,皮持衡毕业后,分配到了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初出茅庐的他在一次医院病房值班时,遇到一位重症患者,面对这一情况,皮持衡不知所措,后经过前辈指点,才最终帮助患者渡过难关。  

    经过这件事情,皮持衡感觉到了自身的不足,迫切想要进修深造。他来到上海第三人民医院学习进修。在上海进修期间,他在病房里接触的大都是肾病患者,肾病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他也感觉到,肾病是一个重要的学科,急需在中医院开科研究。

    回到医院后,皮持衡决定钻研肾病。1992年,皮持衡在医院开设了肾病科并负责科室的全面工作,成为当时江西省首家拥有中医肾病专科的医院,肾病科很快得到了患者的认可。

    30年来,皮持衡创建的肾病科,由最初的20名医护人员、20张病床,发展到现在50余名医护人员、90余张病床。科室从单一的中医药诊疗模式,到现在能开展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多种西医治疗及中药灌肠、中药熏洗、中药涂擦、坤土益肾健脾法等10余种中医药防治肾病的特色疗法。

    他根据个人经验拟定了肾病诊疗“十三方”及“三仁肾衰泄浊方案”,其中,研制的院内制剂“肾衰泄浊口服液”年使用量13万余袋,广泛应用于慢性肾衰患者的治疗,延缓了慢性肾衰进展,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皮持衡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术思想,他学术上主张“循古拓今,师宗不泥古”、“博采众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制方用药上,善于相承相反,以补配消,以塞配通,以温配清,以降配升。学术思想上总结并提出肾病证治“五论”:慢性肾病以“脾肾为本”论;慢性肾病病机“虚、湿、瘀、毒”论;多途径治疗与治法交替论;力推“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原则,主张补泄交替,敛散交替,补脾益肾交替等;方药择用参考“中药与方剂药理”论;谨守中药“药性理论”与方剂功效主治原则;参考现代药理与应用实验检测指标等;善后调理“重视脾胃”论,慢性病症顾护脾胃于临证施治之始终。

    皮持衡把肾脏疾病的诊疗作为一生的研究对象,对慢性肾衰竭、急慢性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尿酸性肾病等肾脏疾病的中医诊疗颇有造诣,成为远近闻名的名医大家。

仁心仁术,精诚为医为患者
    皮持衡仁心仁术,精诚为医,把治好病、服务好群众作为自己的执着追求。

    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在临床一线,求者必诊,恪守不怠。虽已82岁高龄,仍保持每周四次门诊,年门诊量6000余人次,还经常深入基层义诊。作为江西省保健专家,长期从事中医保健服务。新冠疫情发生后,作为江西省中医专家组顾问,他也积极参与疫情研判和抗疫方案制定,提供处方,给予指导。

    “皮老师始终以病人为重。”皮持衡的学生介绍,一次皮持衡门诊刚结束,正准备下班时,一位患者跑来要加号看病,说是坐了6个小时的火车才到医院。皮持衡得知患者情况后,不顾疲惫,坚持为病人看完病,才安心离开。

    来寻求皮持衡看病的病人太多,医院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门诊予以限号。皮持衡看到很多外地患者深夜前来排队仍未挂到号,皮持衡总是于心不忍,尽可能地为患者加号看病,经常拖班,有的时候加班到一两点才能回家吃午饭。他对身边的学生说,“患者这么远来看病,如果拒绝,会让他们很失落,他们也许还要在这里等几天,不仅耽误病情,还要一笔吃住的开销,万一下次还没挂上号,则耽误更久。我们要照顾患者,换位思考,尽可能的多关心他们,我们稍微辛苦一点没关系。”

    皮持衡经常告诫学生,不忘医者初心,经常以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告诫勉励学生:“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要求学生洁身自好,保持良好的医德医风。

    2006年,皮持衡退休后,特别是被评为全国名中医后,很多医疗机构高薪聘请,开出了丰厚的薪酬,他都婉言谢绝。他说,“我19岁就来到这里学习工作,这里留有我深厚的感情,这里是我成长的沃土,只想继续留在学校,留在医院,为更多病人解除病痛。”

克精克诚,言传身教为岐黄

    在江西中医药大学美丽的镜湖湖畔,立着一块雕刻着“克精克诚”的文化石,这是皮持衡在和同学们举行毕业五十周年聚会时,倡议大家一起捐赠的。这是他们这一辈中医人的精神的写照,也是他们对年青学子的殷切希望。

    皮持衡十分重视中医的薪火相传。皮持衡经常说,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首要一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老师要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他要求学生“学我、像我、超我”。皮持衡认为,在中医传承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学我。中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自学,但中医临床思维的建立,必须要在跟老师的临床过程中才能快速地形成。这是第一个阶段的学习,也需要老师不断地传道授业解惑,这个阶段叫“学我”。第二个境界是像我。建立了一定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之后,学生就可以开始独立思考、独立临床了,但其临床思路及临床经验的形成,基本上是建立在导师的学术思想基础上,这个阶段叫“像我”。第三个境界是超我。学生站在老师的肩膀上,不断创新,自我提升,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阶段叫“超我”。

    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指导老师,依托“皮持衡名医工作室”,多次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皮持衡肾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学习班,并在国内外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先后指导硕博士研究生、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20多人,大多数已成为中医教学、临床骨干,部分已成为省级名中医。个人也被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获得“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及“江西中医药大学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改革创新,激活“江中”结硕果
    在担任学校领导期间,皮持衡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改革,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毅然担负起校办产业改革发展的重任,将一个濒临倒闭校办小厂发展成为全国知名企业——江中集团。江中改革的成功,不仅缓解了当时学校教育经费不足的困境,也为学校今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被誉为全国地方高校“产学研”结合的一面旗帜。

    担任学校校长期间,皮持衡提出了“树人、立业、奉献”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行师承实习、实验教学改革,强调医学教育早临床、多临床。并以电化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实行实验室全周运转、临床见习实习相兼并行,以时间换空间,既解决了实验室不够、临床基地少、带教老师缺的困难,也使学生动手能力大为提高。改革得到行业内高度评价,其主持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皮持衡还次应邀赴比利时、法国、美国、日本讲学和学术交流,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医药学术传承和国际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57年来,皮持衡为中医的传承发展,矻矻终日,亹亹不息,以其精湛的医术彰显了中医的特色优势,亦以其高尚的医德诠释了大医精诚,展现了一代名医的风采。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医出版】20220809推文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6DC-2yJHEYkn-lE3RoQ0g

一审:杨萌

二审:谢雅露

三审:沈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