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践初心:我院援疆队员点亮边疆健康之路
2025年2月,新疆大地寒意料峭,来自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龚美富、文武、唐娜娜、尧斌四名队员组成的江西省中医药援疆医疗队踏上新疆大地。他们带着“时不我待”的使命感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责任感,以专业为笔、热忱为墨,在边陲大地铺开中医药事业的耕耘画卷,深耕克州沃土,传承江西中医药文化,聚焦“学科发展、技术攻坚、科研创新、育人扶持”核心任务,用“传帮带”的接力赛,让中医药的种子在边疆生根发芽,绘就跨越山海的发展新篇。

龚美富:援疆路上,以初心育芳华
二月的新疆寒意未消,龚美富便踏足这片热土,这里便成了她播种希望的田野。从调研规划到推动“五好党支部”建设,从党建引领到业务发展,她始终围绕受援医院高质量发展倾注心力。在当地,龚美富主要负责医院党建、宣传和门急诊工作。她以党徽为铭,将“三会一课”与医疗业务相融,把理论学习与实践为民紧密结合。她带头亮明党员身份,佩戴党员徽章上岗,投身志愿服务,关爱新就业群体,为“三新”领域人群提供健康服务。带着健康讲座与八段锦穿行于街巷村落,组织了35场义诊活动,服务6000多名群众,让“江西红医生”的旗帜在克州大地高高飘扬。

龚美富在当地义诊
在日常门诊工作中,龚美富将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验倾囊相授。制定了门诊导诊制度,在当地医院新开设了咳嗽、体重管理、失眠等专病门诊。在这期间,受援医院医疗服务达到了2238人次。龚美富通过科研助力“传帮带”,带领本土医护获州科技科研课题立项1项。为了提升医院新媒体影响力,她牵头开通“克孜勒苏中医医院订阅号”,推送新闻与科普文章75篇,以7.1万余文字传递中医药温度,吸引粉丝从0增长至1000余人。如今,门诊的管理步入正轨,制度健全、流程规范、形象提升,服务意识增强,门诊量成倍的增长、中药使用率节节攀升,每一组数据,都是新生的证明。工作之余,龚美富多与书籍相伴,与八段锦相融,与音乐为友,成了独特的修行。戈壁滩上炽热的光、温润的情、鲜美的食,共同构成这段独有的人生历练。她用5.1万字的日记读懂:所谓守护,是让中医药之花绽放在边疆,让每个清晨都生长着新生的力量。
文武:援疆半年,以精准微创术,植疼痛科造血根
援疆半年来,文武带领疼痛科团队秉持“精准微创、患者至上”理念,深耕疼痛疾病的诊疗与技术提升,通过强化疼痛管理培训,推广多模式镇痛理念,规范疼痛评估与治疗流程,为受援医院疼痛科的发展注入动能。

这半年,他携手科室同事攻克多项技术难题,成功开展C臂机引导下脊柱侧隐窝注射、超声引导下肩膝关节精准靶点注射、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及颈腰椎间盘射频消融等微创治疗技术。凭借这些技术,解决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一系列复杂疼痛问题,累计治愈患者200余人次。值得一提的是,他带教了十余名疼痛治疗医护人员,医疗援疆不仅要为患者解除病痛,更要从“输血”转向“造血”,培育一支技术过硬、留得住的本土队伍。

文武在当地义诊他始终以“不当看客、不做过客”自勉,全身心投入“传帮带”。文武将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同事,手把手指导操作细节,反复推敲诊疗方案,看着他们从生疏到熟练,从模仿到独立开展治疗,他深知这才是援疆工作最扎实的成果。此外,科研能力提升方面也初具成效,在他的帮助和带领下顺利获立项州科研课题1项。
作为一名普通的援疆医生,他倍感使命光荣,也愈发珍视这段经历。在深入思考援疆工作“来疆、在疆、离疆”三个阶段的意义后,他更加坚定了信念。未来,他将继续以专业诠释担当。用奉献彰显初心,为祖国奉献力量,为江西增添光彩,为克州发展助力,努力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援疆医生,让这段援疆岁月成为人生中最厚重的底色。
唐娜娜:润心诊疗守疆土,科教并举育新苗
入疆以来,唐娜娜担任心脑血管内科执行主任,始终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深耕临床一线。门诊接诊542人次,经管住院病人1250人次,参加了14次义诊活动,服务了400余人。为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炎热的夏季,她开发出防蚊、助眠2种功效中药香囊,酸梅汤、三鲜解暑茶2种凉茶,以及冠心病、高血压、调脂等10余种日常保健茶,还推出了针对心血管疾病的穴位贴敷疗法,让中医药在边陲绽放新活力。

唐娜娜在当地义诊
同时,她还兼任科教科执行主任,全力推动科教工作提质增效。教学方面,制定援疆18人教学培训计划,个人完成了20次教学培训、11次教学查房,以系统教学夯实人才基础。科研领域更是捷报频传,培训援疆专家开展临床课题设计1次,组织申报的克州科技局课题成功立项11项,较以往增长4.5倍,创下医院成立以来的最好成绩。此外,她还推动了克州中医药医学转化中心科研平台获批立项,获20万经费支持,实现医院科研经费“零的突破”。

唐娜娜在进行科研培训
个人成果同样亮眼,唐娜娜主持获批江西省省级课题1项、克州科技局市级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1篇(《海南医学院学报》),以通讯作者发表《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江西中医药》《世界睡眠医学杂志》等论文3篇。从临床诊疗到科教创新,唐娜娜每一项成果都印证了她援疆路上的坚实足迹,既为边疆群众送去健康,也为医院发展注入长久动力。
尧斌:三赴疆场,以针为笔,绘就康复画卷
这是尧斌第三次奔赴这片热土,此前两次援疆经历,让他对阿克陶县的医疗脉络了然于心,这一次,他以更笃定的脚步,接过对口援助阿克陶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的接力棒。

尧斌在为患者施针
在挂职中医科业务主任的半年里,尧斌带着对当地患者的熟稔与牵挂,迅速铺开精准帮扶的蓝图。他雷打不动每周一、周三坐诊中医康复科专家门诊,1900余名门诊患者、700余位住院病人在他的针药并用中重获新生;500余例小针刀治疗精准解除粘连,120余次穴位埋线为慢性病患种下长效康复的希望,每一项技术都凝结着“用最小创伤换最大疗效”的医者匠心。
学科建设的土壤上,他更像一位深耕者。“传帮带”不是简单的技术传递,而是手把手的雕琢:每周查房时的病例解析、操作台上的细节示范、专题讲座里的经验提炼,让小针刀、力敏针刺、热敏灸等特色技术在本地医生手中逐渐纯熟。他精心挑选3名骨干建立“导师制”,如今徒弟们已能独当一面,为科室留下了“带不走的技术火种”。
新技术的落地更让科室焕发新生,小针刀、穴位埋线等项目的开展,不仅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更是让这些技术实实在在惠及了当地群众,越来越多患者开始了解中医康复并信任。从诊室到更广阔的天地,尧斌始终带着技术走出去。他带领团队跻身全国针刀医学交流平台,加入汉章针刀医学新疆学术部与喀什针刀分会,让边疆声音汇入行业前沿;“江西红医生”大讲堂上,他分享的诊疗经验成为跨地域交流的桥梁。10余次下乡义诊中,500多位百姓免费享受到专业诊疗,他用通俗的语言普及颈肩腰腿痛、中风偏瘫的早期干预知识,让中医药文化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
如今的阿克陶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已成长为一支技术精湛、团结进取的队伍。而三赴疆场的尧斌,仍在用银针丈量着援疆之路的深度,他的目标清晰而坚定,让这里成为南疆地区中医康复领域的闪亮坐标,让每一份康复的希望,都能抵达更远的地方。
一审:陈雯越
二审:杨萌
三审:沈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