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生工作 学工动态

执刀雕木韵,倾心铸遗魂

发布时间:2025-07-05点击次数:992次

   7月1日下午,江西中医药大学“悬壶”乐爱社会实践队前往乐平市洪岩镇槎源村陈乐平的古建筑工作室,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乐平老先生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阳光透过缝隙,轻盈地洒在木质雕板上,笼罩着整个古戏台。小人神态各异,眉目含情,栩栩如生,凤腾龙飞,鲜活欲出,荷花亭亭玉立,含苞待放。实践队员们跟随陈乐平的脚步,仔细观摩着木头表面的图案,不自觉发出惊叹。“这些木雕,都是师傅们先把图案画好,再手工一点一点雕刻出来的。而且你们看到的这个戏台大部分木头连接处都是榫卯结构,为了尽量还原古代的建造方法。”陈乐平自豪地向实践队员们介绍。

   “我带学徒的话就是先从这个操作开始练,练上几个月才能掌握发力的技巧。”在工作台上,十几种各式各样的刻刀铺满桌面。“这些只是我工具的一部分。”在经过陈乐平的演示后,实践队员们轮流上手,从最基础的“推刻刀”开始体验。实践队员手心出汗,模仿着正确的动作向前推动刻刀,但仍然控制不了刻刀的方向,歪歪扭扭,只能削出一片厚薄不一的小木屑。在亲身体验过后,实践队员们能感受使用工具的困难,对陈乐平运用工具如臂使指,更加敬佩。

   每一道纹路都埋藏着故事,每一处茧痕都凝聚着坚持。在教学过程中,最先注意到的是陈乐平老先生的双手。那双手皮肤黢黑,手指虽略显干瘦,关节明显粗大,静脉突出,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老茧,彰显着长期劳作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无声地诉说着陈乐平老先生过去无数个日夜的辛勤劳作和长达四十多年的坚守。

   “为了传承工匠技艺,不能全用机器代替手工。我评上省非遗前买过雕刻机,当时花了28万左右,但评上后就把机器卖掉了,因为传承需要坚守手工。”陈乐平坚定地表示会坚持使用手工雕刻木板上的图案。每一次雕刻都像在和木头进行沉默的交流,每一次交流都是绝无仅有的,陈乐平手握刻刀,一刀一刀留下独一无二的注脚。

   在被问到整个房屋建造中最困难的部分是哪里的时候,陈乐平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客户的需求。“比如做房子,需要先画好图纸,不能只按自己的想法画,要结合客户的思维设计图纸,拿出技术才能让人信服。”打造仿古建筑、古戏台等不能孤芳自赏。想要更长久地将技艺、建筑流传下去,它就要被人们所需要,被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现在愿意学大木的年轻人太少了,我只能找和我年纪相仿的人。年轻人他们只要愿意学我就给工资。”谈及招收年轻人的情况,陈乐平脸上露出无奈的神情。陈乐平表示现在很难招到好学且愿意吃苦的年轻人,他们觉得干这个太辛苦了,需要经常在太阳底下工作。“去年有个陶瓷大学的学生来学,我给他包吃包住还装了空调,就希望他能留下来,因为感兴趣的人太少了。”一声叹息,道出传统技艺传承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年轻人愿意来了解这个领域,我就很开心。”陈乐平对实践队的到来表示欢迎。“只要大学生感兴趣,我都愿意支持,毕竟传承需要新鲜血液。”简单的话语中,饱含陈乐平对技艺传承新鲜血液的渴望和殷切期盼。

   “看到那些雕刻出来的图案,第一个反应就是震惊。陈老先生能四十多年做怎么一件事情,我能不能也和他一样,四十年如一日地学习中医呢?现在的我还不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我会尽我的努力让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能’。”

作者:邹慧 罗易

一审:钟华娟

二审:符雨薇

三审:邹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