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室 科室动态

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康复及治疗

发布时间:2021-06-16点击次数:58485次

 踝关节是分别由胫骨、腓骨远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组合而成的,是人类重要的负重骨关节,也是最容易发生损伤的关节。据统计,每天一万人中就有一例踝关节扭伤病例,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肿胀大多会自行消退,往往不受重视,不少患者认为不痛了就是康复了,殊不知急性踝关节扭伤若处置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约有30%以上的病例会进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

慢性踝关节不稳是由于踝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结构性或功能性的损伤,致使踝关节不稳定,并以反复扭伤脚踝为临床表现,就是俗称的习惯性“崴脚”。患者往往陷入了扭伤-不稳-运动-再扭伤的恶性循环。

针对功能性不稳我们则大有可为,主要通过对踝关节神经肌肉的调控来提高其稳定性,包括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增强、肌肉反应时间的提升、本体感觉的恢复以及姿势的协调、平衡等。

踝关节不稳的康复及评估

1.国际踝关节协会康复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评定患者的:

踝关节疼痛

踝关节肿胀程度

踝关节的活动范围

踝关节的关节运动学

踝关节的力量

静态和动态姿势平衡

步态

身体活动水平

自评的踝关节功能

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是由急性外侧踝关节扭伤后出现的结构和感觉运动障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因此,临床诊断应该评估外侧踝关节扭伤后的急性期患者是否表现出结构和/或感觉运动障碍。

2.踝关节功能康复的原则、内容及阶段

1)原则:康复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评估-康复-再评估-康复      

2)内容:踝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本体感觉及平衡训练、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与目标体育运动有关的训练

3)阶段:第一阶段(保护性运动)、第二阶段(部分负重下肌力、平衡及本体感觉训练)、第三阶段(基本全负重下肌力、平衡及本体感觉训练)、第四阶段(灵活性与协调性训练)。每个阶段约3周。

第一阶段(消肿、止痛及恢复关节活动度为主)

保护性运动:内外翻、背伸跖屈、绕环,逐渐过渡到弹力带抗阻力量训练

第二阶段(部分负重下肌力、平衡及本体感觉训练)

可结合波速球、平衡板、减重步行机、水下慢走等完成部分负重下的肌力、平衡及本体感觉训练

第三阶段(基本全负重下肌力、动静态平衡训练)

逐渐增加训练难度:比如由睁眼单腿站立到闭眼单腿站立,由单腿站立波速球到单腿站立波速球上接抛球。

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CLAI)手术方式: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修复或重建

5.CLAI的手术指征:

经过非手术治疗,患者的症状持续3-6月

物理检查:外侧副韧带处触诊压痛或前抽屉试验(+)或距骨倾斜试验(+)

应力位片或核磁检查证实CLAI的诊断。

处理CLAI的流程(ESSKA-AFAS AIG共识)

机械性不稳,经过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以韧带修复为主,如果患者韧带质量差或全身韧带松弛或先前做过韧带修复手术,应考虑行韧带重建术。功能性不稳,经过3-6个月的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关节镜下评估和手术治疗。

案例

患者,男,28岁,有踝关节扭伤史,患者10天前扭伤致左踝疼痛伴活动受限。查体:左踝关节轻度肿胀,关节缘广泛性压痛,未扪及骨擦音及骨擦感,局部皮肤无瘀青、无皮损,外翻应力试验阳性,抽屉试验阳性,肢端感觉及血运正常。

 
 

骨质增生,硬化,骨赘形成

 

 

踝关节撞击

正常距腓前韧带

 

患者距腓前韧带

 

患者行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修补术,术后恢复良好。

热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