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室 科室动态

医案故事丨抽丝剥茧寻病机,中西融合定良方

发布时间:2025-02-05点击次数:7749次

血小板减少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之一,会导致皮肤、口鼻等部位出血,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甚至脑、内脏等出血可危及患者生命,被誉为“不死的癌症”。目前虽然有很多治疗血小板减少的药物,但是不能停药或停药后易复发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医患;今天江西省中医院血液病科袁秋全主治医生给大家分享一则老年复发难治性血小板患者的有效案例。

李大妈,73岁,老年患者;在2024年3月确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后,8月余来辗转奔波于各大三甲医院以寻求康复之路,先后经过糖皮质激素、海曲波帕乙醇胺片、特比澳、罗普司亭、艾曲泊帕胶囊等单药或多药联合治疗方案;虽首用治疗有效,但病情始终反复,血小板维持不住,多在20*10^9/L以下;目前每次注射罗普司亭也仅能维持1周,1周后血小板又下降到很低。2024年11月14日李大妈为寻求中西医结合疗法就诊于我院门诊并收治入院;刻下症见:神清,精神尚可,近10余年来夜间自觉上部躯干发热,汗出,口干眼干,夜间咽痒干燥,渴醒,吞干性食物需要水送服,且进行性加重;偶有关节疼痛,脱发,下肢乏力,自觉近期体力下降,腹胀烧心,偶有腹痛,下肢皮肤出血点,食欲尚可,胃纳欠佳,睡眠较差,二便自调,舌色淡白,形质胖大有瘀斑,苔白干燥,脉细不沉;未诉其他不适,无其他内外科病史。

经过袁医生仔细分析李大妈病史及诊疗经过,可以明确李大妈诊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无误,但是李大妈病情反复发作,使用多种升血小板药物治疗对症,虽有效,但是疗效不能维持。李大妈反复门诊注射药物,严重影响她的生活,生活质量受到打击;因此袁医生认为李大妈需重新评估病情并调整当前治疗方案,遂在李大妈已有检查基础上进行完善,结果回报如下:血常规:血小板25*10^9/L,抗核抗体筛查:抗SS-A抗体:阳性,抗核抗体:阳性,13碳素尿呼气试验:阳性,唇腺活检符合干燥综合征表现。结合国内外相关临床研究及病案报道及综合分析李大妈当前病情,可能由于干燥综合症、干眼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导致李大妈血小板减少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在辨明李大妈发病病机后,袁医生采用中西医融合技术为李大妈制定了个体化中西结合治疗方案,西医方面:调整为阿伐曲泊帕1片口服,每日1次升血小板,并联合治疗干燥综合征,抗幽门螺旋杆菌。中医方面:经四诊合参,辨病为“紫癜病”,辩证为燥热伤津证;是因燥热伤津,津枯血燥,燥邪郁久发热,热邪入血,破血妄行而发病,中医中药在柴胡木贼汤清热凉血止血加上玉竹、白芍、麦冬以滋阴润燥,血小板恢复后出院。出院后随访至今已1月,血小板计数正常,李大妈口干、咽干、自觉发热表现也已经消失;就在前不久1月16日复查血小板142*10^9/L,可喜可贺。

经验总结,血小板减少患者,若多线药物治疗出现无效或者耐药情况时一定要抽丝剥茧分析病机、再次评估病情;因为此类患者常常合并有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或者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等情况。若这些影响因素不驱除则患者疗效很难保障。作为血液科医生要在临床中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系统性层层分析,要理清患者的病情,再做出治疗决策,才能真正为患者排忧解难。

目前江西省中医院血液病科已于2024年8月举家搬迁至西湖院区,在全科辛勤努力和医院正确领导下,科室快速适应,用最好地为健康服务的状态,在中西医整合治疗慢性难治性血小板减少、肿瘤包括血液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造血康复及多种恶性血液病收效较佳,特别在老年恶性血液病治疗特色鲜明,以精益求精的诊疗技术和待患如亲的服务理念,赢得了业内人士的肯定和患者亲友的信赖;承病人所希望,还患友以健康,正是江西省中医院血液病科一直在做的事。

作者:袁秋全

编辑:周云龙

热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