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室 科室动态

医案故事丨血液科曾英坚团队,中西医结合让白血病治疗更“轻松”

发布时间:2024-12-10点击次数:12537次

     急性白血病是发生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肿瘤,其病情进展快、自然病程短、治疗费用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急性白血病治疗以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靶向治疗、骨髓移植等为主,在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化疗等治疗措施可能会产生诸方面不良反应,导致治疗受到限制。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急性白血病的综合治疗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中医药辨证联合化疗可以增强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化疗疗、减轻骨髓抑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1.保护脏器、减轻化疗药物毒性。中医学认为,白血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血亏虚、精髓匮乏,而化疗药物又属“热毒之邪”的范畴,当其侵犯人体可伤阴耗气、损精灼液,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乏源,进而气阴亏虚,故补肾益髓、益气养血是降低白血病患者化疗不良反应的主要治法。

    2.减轻骨髓抑制程度。化疗药物能有效杀灭白血病细胞,但同时亦会对骨髓的正常造血细胞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有研究表明,应用八珍汤联合地西他滨、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结果显示,中医药的联合有助于改善化疗后患者的骨髓抑制程度及气血亏虚症状。

    3.促进骨髓造血重建。中医药在促进骨髓造血恢复和重建方面有独特优势。化疗药物性烈攻伐导致药物性髓不生血,有学者以补肾填精、益髓生血为治则,自拟参芪仙补汤,可扶助正气、建立新的阴阳平衡、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有研究也表明,益气养阴方可以有效改善相关指标,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及骨髓重建。

    4.增强机体清除微小残留疾病的能力,降低复发。微小残留疾病中医病机为邪退正衰、正虚邪恋,治疗以扶正培本、养阴透邪为主,辨证分型以气阴两虚证为主,正虚为本、瘀毒为标,因痰湿、瘀毒的程度又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有研究发现,姜黄散加减联合CAG方案可以提高复发性及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血瘀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化疗时胃肠道不良反应。

   5.抑制白血病髓外浸润。髓外浸润为疾病由髓浸润,总的传变趋向是由里及表,但根据病因、病情发展阶段不同,具体传变形式有卫气营血传变和脏腑经络传变等,认为虚、毒、痰、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成为病机转化的关键。痰毒瘀阻络脉正是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润病位深、病情重、病势缠绵难解的根源所在,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原则指导下施以中医药辨证施治可取得良好疗效。

    6.不化疗期,中医药具有相应重要应用贡献。在化疗间歇期及不适合化疗时期,中医药以人为本,辨证施治,扶正与祛邪并用,可较好裨益病体。有研究显示,针对不化疗期,实行中西结合个体化治疗原则,以扶正解毒方为主随证加减,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江西省中医院血液病科坚持“中西医并重,西医紧跟先进、中医保持优势”的理念,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取得了较好疗效。

 

01 熊先生的故事

患有T-细胞大颗粒细胞白血病的熊先生在院外接受化疗后出现严重肺部感染,呼吸功能下降,在患友推荐下转诊而来。曾英坚主任团队结合患者当下症状及以往病史辨证论治,诊断为气血亏虚、痰瘀毒热证,在原有化疗方案不变的情况下,果断介入中医中药治疗。综合治疗后,熊先生血常规整体指标明显改善,未出现肺部感染,白血病也得到了明显缓解和控制。

 

血常规数据

流式数据

02陈女士的故事

患有白血病的陈女士因疾病进展及相关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机体状态越来越差,出现肿瘤高负荷侵害,重度全血细胞减少,严重感染等,曾英坚主任团队通过辨证论治,治以疏肝健脾、益髓生血,在服用中药较短时间后,陈女士的整体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后联合化学药物治疗,结果显示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基本消失,取得了极佳的治疗效果。

03鲍先生的故事

同样,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鲍先生在化疗后出现严重的感染,且复查骨髓提示白血病未缓解。转诊于曾英坚主任团队后,接受了化疗并进行中医特色治疗,其后病情获得完全缓解,且逐步摆脱输血治疗。

中医、西医都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各有所长也各有所补,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和整合治疗必将为患者的健康更好造福!

 

作者:刘   婕

复审:吴欣平

终审:曾英坚

编辑:周云龙

热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