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名医工作室 论文论著

梁瑞宁教授的“冲任新说”理论

发布时间:2023-08-15点击次数:511次

冲任新说

梁瑞宁,范培,李佩双,彭佳华,孙雪燕

摘要:女性生理以经血为先,以生殖为己任,“任通冲盛”是女性生殖生理核心。冲任学说既是女性月经生

理的基础,也是女性生殖生理的基石,其遵循“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胞宫‘脏’‘腑’转化有

序”的基本内涵。对“天癸”“任通冲盛”及“月事以时下”等的新诠释对丰富中医冲任理论的内容、指导医学

实践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月经;冲任;太冲脉;天癸;任通冲盛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160447,No.81560783,No.81760878),江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

基金项目(No.2015A123),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No.赣中医药函-2018-39号)

月经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冲任理论在女性生殖生理、病理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医妇科理论体系的核心。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妇科论》中说:“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原洞悉”。历代医家对月经的调经论治,多重调气血。总的说来,是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为主[1]。通过对《景岳全书·妇人规》《妇人大全良方》《傅青主女科》等10余部古代文献中的394首调经方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3 033频次用药中,调补气血药物共计986频次,占32.51%,由此可见古代医家认为“女子以血为本、以血为用”,因多重调气血,故调气血药所占比例较重。现代医家在不断的探索与追求中,成果丰硕,多以“肾主生殖”理论为指导,创建补肾为主[2-3],调理月经周期的治法[4]。笔者统计了中药人工周期疗法,830频次用药中调补肾之阴阳中药高达475频次,占57.23%。因此现代医家对肾之阴阳平衡调节的重视可见一斑。从以上可以看出,古代调经多以重气血为主,现代多从“肾主生殖”着手,以补肾为主。然而古今各有偏颇,笔者认为调理月经,气血与肾均需重视。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及体会,继承发展,溯本求源,对冲任学说有了新的认识,具体阐述如下。

“肾气盛,天癸至”是女性生殖生理的基础

  1. 肾气是推动生殖功能的原动力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化血”,为冲任之本,生殖之原,主系胞,肾气盛是推动生殖功能的原动力,本文从3个方面来理解阐述,①肾气盛是驱动女性青春期生理的基础。最根本是因为“肾气盛……天癸至”。刘河间说:“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若肾气不足,天癸未至,冲任未充盛,则会出现青春期初潮推迟,月经迟迟不至,或月经不调,甚至闭经。②肾气盛是维持正常月经规律及孕育胎儿的根本保证。“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只有肾气充盛,天癸泌至,达到任通冲盛,脏腑气血充盈,才能经调孕子。“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若肾气衰竭,冲任不通,则可出现月经失调、闭经过早、不孕等。③肾气盛是胚胎的形成及胎儿正常发育的重要基础。古人有“肾以载胎”之说,傅青主曰:“夫妇人受孕,本于肾气之旺也”。《医学衷中参西录》曰:“男女生育,皆赖肾脏作强,肾旺自能荫胎也”。因此,胚胎的形成与胎儿的正常发育,依赖于先天肾气的充盛。若肾气不足,肾精匮乏,冲任气血不足,胎失濡养,胎元不健,胎失所系,则易出现胎动不安、堕胎、滑胎等。总之,肾气的盛衰与女子青春期的驱动、规律月经的生、胚胎的形成及孕育胎儿密切相关,为其根本。
  1. 天癸为态,非物质属性 。天癸的概念最早载于《黄帝内经》,原文是古人对万物生长盛衰的过程的描述。对天癸本质的认识,自古以来,说法众多,历代医家对天癸有不同的注释,大多认为天癸与精、气、血、月经等密切相关。《黄帝内经太素卷二·摄生·寿限》曰:“天癸,精气也”。马玄台注释云:“天癸者,阴精也……故谓阴精为天癸也”。《妇人大全良方》云:“天谓天真之气,癸谓壬癸之水,故云天癸也”。但纵观古今医家之论,均认为“天癸”是男女发育到一定年龄时期,所产生的一种与月经及生殖有着直接关系的阴精物质[5-8]。但古今鲜有调补天癸之法及药,天癸的至与不至、盛与衰等,只有通过调补肾等方法来实现。

    笔者认为天癸为一种“态”,非单纯为物质属性。从字面理解,“态”即“状态”,如自然界一种“气候状态”。《汉书·律历志》对天癸本意的解释为天节时令。因此有医家认为天癸就是季节时令,为人体的“生理时令”[9]。犹如春气为春季之主气,春气为春季的一种生发之气,春气发展充盛到一定程度,可以使万木生长的气候状态。又如太空育种作物种植,其原理是模仿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各种营养素等各要素[10]。因此,笔者认为天癸是以肾气为主气及各诸要素集成所形成的一种“态”,即“天癸至”。

  2. 月事以时下:胞宫-“脏”“腑”转化的结果。女性月经周期,生殖生育,上应天象,月经产生及孕育胎儿的处所即胞宫。胞宫属阴象也,主藏蓄阴精,其功能近似五脏,但形态中空,又可排出月经,娩出胎儿结构近似六腑。《黄帝内经》将胞宫称为“女子胞”,为“奇恒之府”,出纳精气,具有“脏”与“腑”双重功能[11-12],亦藏亦泻,变化有度,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信、月水、月经。女子二七,脏腑气血充盈、肾气充实、天癸至,加之任脉气通、冲脉血盛,下注于胞宫,藏精气而不泻。男女媾精,胞宫受纳精气,藏精以育胎,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月经不潮。

    腑以通为用,以通泻为其所喜,为其功能,为其正常。胞宫乃经血、带下所出之地,若胞宫闭塞不通,藏泻失职,冲任所聚之经血壅塞,则精血、带下难以按期下行,气血久积胞宫之内,则生癥瘕、带下。胞宫为妇人藏胎之所,若脂满、寒痰湿、瘀血等邪侵胞宫,正常生理功能无以维系,胎不得滋养,则胎萎不长、滑胎、子死腹中或难产。若泻其瘀积,活其阻塞,通其所用,疾自有愈。月经一月一藏泄,妊娠十月一藏泄,均有周期性与节律性。月经的产生与胞宫周期性脏腑功能转化密切相关。因此,笔者认为月经周期生理是胞宫“脏”与“腑”功能转化的结果。

    “任脉通,太冲脉盛”是女性生殖生理的核心

    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为总领诸经气血之要冲,与督、任一源而三歧,对“阳脉之海”的督脉和“阴脉之海”的任脉起着调节作用。女子发育成熟后,脏腑气血充盛,血海满盈,下注胞宫而为月经,男子则可有精液排出。冲有“渗诸络而温肌肉”之功,张介宾云:“冲脉为十二经之海,故能温肌肉,温足胫,皆冲脉之气也”。氤氲期过后,基础体温升高,为气的温煦所致。

    然而从西医学排卵后基础体温升高的生理看,以往文献认为基础体温升高,与肾阳温化有关,对月经后半周期基础体温上升不理想的患者,多选用补肾阳为主的药物[13]。而笔者认为是冲任血盛气足的表现,非肾阳所致。生理状态下,“肾阴”和“肾阳”保持生理上的动态平衡,阴平阳秘。“肾阴”“肾阳”不会产生寒、热,只有病理情况下,阴虚则热,或阳盛则热。因此,月经后半周期基础体温上升是太冲脉气血充盛的表现,与气的温煦作用有关。

     冲为血海,其流向有方向性。女子发育成熟后,肾气盛,脏腑气血充盛,血海满盈,下注胞宫而为月经。其“下”字就揭示了冲脉气血流向具有方向性。二者非地理方位的上下关系,而是流体力学压力差的方向关系。其压力差形成乃由肾所为。因肾主纳气,血随气行,冲脉之气被泄入胞宫,而胞宫出纳精气。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谓:“肾为冲之根”。“冲为血海……下连少阴。少阴肾虚,其气化不能闭藏以收摄冲气,则冲气易于上干”。《素问·示从容论篇》明确指出若肾气亏虚不能潜藏于下而上逆,胞宫吸纳气血功能异常,则肾虚冲气逆乱[14];或当胞宫为腑时,以“通为用”,若肝郁气滞、寒邪直中等因素,影响腑以“通为用”的功能,则冲脉气血不能溢泻,则冲气上逆,经血逆乱[15]。

    任脉,即妊养之义,为“阴脉之海”,精血津液皆属任脉所司,主一身之阴液,任脉通,其标志为排卵期宫颈黏液分泌增多(非湿热等炎症干扰作用)。任脉又与胞宫相联属,对“任通”的理解,围绕“的候期”,为“妊子”必须提供 “不间断”“不同质”的阴液,它们的“通足”是“妊子”的必要条件[16]。对其生理本质的认识是气血充足,阴液满盈的表现。故冲任气血调畅方能促成月经、带下与胎孕[17]。

    总之,冲任学说既是女性月经生理的基础,也是女性生殖生理的基石,其遵循“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胞宫‘脏’‘腑’转化有序”的基本内涵。同时,冲任新说对“天癸”“任通冲盛”及“月事以时下”等进行了新的诠释,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中医冲任理论的内容,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冲任学说”在临床辨证方面的应用将引领今后治疗妇科疾病的新趋势。

    注:本文已发表于2019年1月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