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名医工作室 临床医案

崩漏医案

发布时间:2023-08-13点击次数:391次

张某,女,41岁,已婚, 2021年10月9日初诊。

主诉:月经淋漓不尽半年余。

患者13岁初潮,既往月经规律,30~32天一行,6日经净,量中,色鲜红,夹少许血块,经前无明显不适,无痛经。自诉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量时多时少,淋漓不止,曾服中药(具体用药不详)治疗,疗效欠佳。患者于2021年10月1日至当地医院就诊,查妇科B超:内膜26mm,于该院行诊断性刮宫手术(诊刮术)后进行治疗,2021年10月3日病理报告示:伴分泌反应崩解破碎出血性宫内膜。LMP:2022年9月3日,至今未净,量少,经色暗。

刻下:诊刮术后第8天,阴道仍少量出血,夹少许血块,色黯,感疲乏无力,四肢麻木,烦热口渴,纳少,寐一般,小便黄,大便或干结,舌淡红,苔黄,脉滑数。

辅助检查:2021年10月3日血常规示Hb 102g/L。

西医诊断:异常子宫出血;轻度贫血。

中医诊断:崩漏。

辨证:血热扰冲,气虚不摄。

治法:清热凉血,补气调冲。

处方:生地12g,熟地10g,黄芩8g,黄柏6g,白芍6g,山药10g,党参10g,黄芪12g,白术10g,地榆炭10g,藕节炭10g,茜草12g。7剂,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400ml,早晚分两次温服。 夹瘀块时加:炒蒲黄6g(布包),五灵脂10g,田七3g(研末冲服)。

二诊:2021年10月16日。阴道少量褐色分泌物,诸症均减,偶感头晕,口渴欲饮,纳一般,小便色较前清,大便尚可,夜寐安,舌淡红,苔黄,脉细数。

处方:生地12g,熟地10g,山茱萸10g,山药10g,黄芪10g,牡丹皮10g,五味子10g,麦冬10g,白术10g,白芍10g,阿胶3g(烊化),玄参10g,石斛10g,甘草6g。共14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21年11月5日。LMP:2021年11月3日,今月经期第三日,量多,色暗,有血块,小腹疼痛、腰酸痛,纳眠可,心情烦躁,小便可,舌质淡,苔白,脉细滑。

处方:一诊方加炒蒲黄6g(布包),五灵脂10g,田七3g(研末冲服)。共7剂,煎服法同前。

四诊:2021年11月13日,诉此次月经10天净,无明显不适,疲劳感好转,饮食增加,面色红润。处方:二诊方去黄芪、五味子、玄参。共14剂,煎服法同前。服药5个月后,情况明显好转。月经规律,7~8/30~32天,经期未见明显不适。

按语:经血非时而下,或量多如注,或量少淋漓不净。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病程中二者相互转化,故并称崩漏,本病反复难愈,是临床常见疾病,也是疑难急危重症。本病本质为胞宫藏泻功能的失调,从而导致出血行经期胞宫泻之不净,不能正常发挥封藏之功,出现出血淋漓不尽或崩中不止交替进行的病理表现。热邪是崩漏形成的核心病因之一,本例中患者烦热口渴,纳少,寐一般,小便黄,大便或干结等一派热象,且久漏多瘀,血瘀之处必有伏阳,积热在内,迫血妄行,血失统摄,故经血非时而下,时而量多如崩、时而淋漓不断;热盛血凝而瘀则经色暗、夹血块;长期失血,头脑眼窍失于濡养而四肢麻木、疲乏无力。出血之标症亦较明显,治疗时应首重血热这一主要矛盾,先以凉血化瘀止血为主,澄源以塞流;然出血之病,止血之品亦应中病即止,不易过用,血量减少时虽病势向愈,但血去而正虚, 仍属营血不足之躯,即予健脾补肾、调气养血之药治本以复旧。方中生地、熟地、白芍益阴养血以填补已失之精气,恢复肾主封藏之功,使冲任二脉强固而发挥止血之效;黄芩、黄柏清热坚阴,使“子宫清凉而血海自固”;山药、党参、黄芪、白术补气摄血固冲,气旺而能摄血且健运中州助阴血化生;地榆炭、藕节炭、茜草凉血化瘀止血,使血止不留瘀。全方塞流澄源并用,既防补摄留瘀为患,又防化瘀失血而伤正。《备急千金要方》谓:“瘀结占据血室,而至血不归经。”久崩多虚,久漏多瘀,瘀块多时用失笑散加田七增活血化瘀、理冲止血之功,如此旧血得去,新血得安,胞宫藏泄有度,气顺血和,自无经血泛滥之虞。二诊诸症皆缓,方中生地、熟地、石斛、麦冬等益阴养血;山药、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固摄以生血行血;丹皮清凉血散瘀,伍敛阴固涩之白芍、五味子,防血热妄动诱发崩漏痼疾。四诊时血已止,热清瘀化,此时继以补脾肾调冲任为主固经漏之源。随症加减,继服月余善后固本,疾病方可言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