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名医工作室 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发布时间:2023-07-28点击次数:460次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何晓晖名医工作室试行)

                    

一、病名

中医病名:胃脘痛

西医病名:慢性胃炎

二、定义

胃脘痛:系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

三、诊断依据

(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

2、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电子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等,胃粘膜为非萎缩性炎症改变;

4、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具备以上第1项及以上,诊断即可成立。

(二)西医诊断标准:主要依靠胃镜及病理检验诊断。

1、病史:病程迁延,有反复胃脘部疼痛史;

2、临床表现:以无规律性胃脘饱胀疼痛为主症,多于纳后明显,常伴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纳差等;

3、体征:部分患者有胃脘部压痛;

4、理化检查:胃镜检查:可见胃粘膜呈斑点状充血、水肿、红白相间,或有局灶性糜烂、出血、粘液多而粘稠;活检发现病变,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活动性病人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X线钡餐检查缺乏特征性表现;

5、需除外胃癌、慢性肝胆疾病及胰腺疾病。

四、辨证要点

(一)主要证候与辨证

1、痛在气分,多既胀且痛,时作时止,病无定处,嗳气或矢气可缓,揉按之气散可减。

2、在血分者,多为刺痛,病有定处,按之痛甚,或有吐血黑便,舌质紫暗。

3、寒证,多隐隐作痛,喜暖怕凉,四肢不温,舌淡苔白等。

4、热证,常见胃脘痛,口干而苦,喜冷饮,烦躁易怒,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多弦滑。

(二)胃镜表现与辨证

胃镜下胃粘膜表现对辨证有一定的相关性,以下可作辨证的参考:

   肝胃不和证:胃镜下粘膜炎症病变活动、充血、水肿、渗出粘液增多和胆汁返流。

   胃阴不足证:胃镜下粘膜炎症轻,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或有粘膜略厚,血管网透见,粘膜干燥,分泌量少。

   瘀血胃络证:伴有粘膜下出血,粘膜充血发红或粘膜灰暗而有粘膜瘀斑、胃腔出血者。

五、证候分类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二)脾胃虚弱(含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按喜暖;食后脘闷;纳呆少食,便溏腹泻;四肢疲乏无力;舌质淡红,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脉沉细。

(三)寒热错杂证: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脘腹痞闷,渴不欲饮;大便溏薄;舌体胖或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或濡。

(四)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或弦细。

六、临床治疗

(一)一般治疗

中西医均主张宜选择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避免吸烟、酗酒、咖啡、浓茶。进食宜细嚼慢咽,饮食宜节制,不宜过饱或过饥。要适当地调控情志,避免过度精神紧张和过度忧思,工作劳逸结合。

(二)辨证施治

1、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解郁

方药:疏肝调胃汤,柴胡8g、白芍15g、白术12g、当归10g、茯苓15g、枳壳10g、党参10g、半夏10g、木香10g、蒲公英15g、海螵蛸15g、夜交藤15g、麦芽15g、莱菔子12g。

 

加减:热象明显者加黄连、黄芩;阴虚者加生地、北沙参;气虚明显者加黄芪;血虚明显者加熟地、首乌;寐差者加酸枣仁、百合等。

2、脾胃虚弱证

治法:温中健脾,益气和胃

方药:温中调胃汤,黄芪10g、桂枝8g、白芍15g、半夏10g、干姜5g、党参10g、白术12g、茯苓15g、木香10g、黄连3g、仙灵脾15g、丹参15g、海螵蛸15g、炙甘草6g。

加减:胃寒严重者加制附子;若兼血虚者加当归;疼痛剧烈者加玄胡索、五灵脂、蒲黄;吐酸重者加瓦楞子、浙贝母;脘腹胀闷者加枳壳、厚朴;纳呆者加谷芽、麦芽。

3、寒热错杂证

治法:辛开苦降、寒热并用

方药:和中调胃汤,半夏10g、黄连5g、干姜5g、党参10g、黄芩10g、白术12g、茯苓15g、白芍15g、丹参15g、枳壳10g、吴茱萸3g、蒲公英15g、海螵蛸15g、莱菔子12g。

加减:若胃脘痛明显者,加木香、玄胡索;脘腹胀闷甚者,加厚朴、大腹皮;胃脘冷痛者,加桂枝、制附子;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虎杖;大便溏薄者,加山药、扁豆;泛酸明显者,加瓦楞子、浙贝母;嗳气明显者,加旋复花、代赭石。

4、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和络止痛

方药:润中调胃汤,麦冬15g、太子参15g、半夏10g、沙参15g、玉竹15g、石斛15g、桑寄生15g、白芍15g、山楂15g、白术15g、茯苓15g、蒲公英15g、枳壳10g、生甘草5g。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黄芪;因阴虚而致火旺者加知母、丹皮;食少口干者加乌梅、谷麦芽;胃痛甚者加川楝子、玄胡索;寐差者加夜交藤、百合。

(三)中医特色治疗

1、针灸治疗(热敏灸)常用穴位:足三里、中脘、内关,肝气犯胃者加期门,脾胃虚弱者加脾俞、胃俞。

2、隔药神灯照射,取中脘穴,气滞用广木香20克,寒证用丁香10克研末纱布包,置于该穴用神灯照半小时,每日一次。两周为一疗程。

3、中药热奄包:特别适合脾胃虚弱、胃部怕冷者,在冬季开展最多。

七、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一)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

(二)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

(三)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