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名医工作室 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发布时间:2023-10-08点击次数:475次

一、中西医病名及定义

1、中医---眩晕,是指因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2、西医---称真性眩晕或前庭性眩晕,是指多种病因导致前庭系统(内耳迷路、脑桥的前庭核团、小脑的绒球小叶)功能障碍,使患者产生对空间关系的定向或平衡感觉障碍,从而出现自身或周围环境的运动错觉或幻觉,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二、诊断依据

(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学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二)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或(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常规、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TCD、颈椎X线片、头颅CT、MRI等有助于诊断。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三、证候分类

1、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或弦细。

2、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爪甲不荣,心悸少寐,纳差食少,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弱。

3、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4、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肋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5、风痰上扰证:眩晕或头晕,头重如裹,胸闷作恶,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

四、治疗方案

(一)辨证使用中药汤剂、中成药

1、阴虚阳亢证

治法:滋阴潜阳,镇肝熄风。

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杭白芍、天门冬、玄参、龟板、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怀牛膝、茵陈、麦芽、川芎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2、气血亏虚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炒白术、黄芪、当归、灸甘草、茯苓、远志、木香、酸枣仁、生姜、大枣、黄精、制首乌等。

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

3、肾精不足证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紫河车、龟板胶另烊兑服、鹿角胶另烊兑服、黄精、杜仲、怀牛膝、黄柏、熟地、红参另煎兑服、天门冬、补骨脂等。

中成药:大补阴丸、麦味地黄丸等

4、肝火上炎证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怀牛膝、黄芩、山栀子、夏枯草等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

5、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云苓、炙甘草、橘红、桃仁、红花、川芎、僵蚕等。

中成药:天麻眩晕宁合剂

  • 辨证选用中药针剂

可选用黄芪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丹参类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等。

(三)针灸治疗

肝阳上亢:风池肝俞

痰湿中阻:中脘丰隆

肾阴不足:百会肾俞

气血虚弱:百会脾俞

肾精不足:太溪关元

五、难点分析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主要限于疾病的主要症状,相对西医来说,对疾病的本质认识不够深入。眩晕是临床上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一种症状或综合征,可以说中医病名的眩晕包含西医学中许多疾病,而不同疾病的病情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都大不相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西医疾病所致的眩晕就目前中医手段来说疗效并不理想,未表现出它独特的优势。相反,西医学在某些方面有其明显长处,如急性发作期的对症处理。由此,我们在眩晕的中医研究当中,应以现代医学疾病分类体系为参照,明确中医的优势病种与优势环节,并对其进行有重点的深入的研究。

六、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眩晕症状完全消失,,能参加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显效:眩晕症状基本消失,,当工作时间长或劳累可有不适感;

好转:眩晕症状基本改善,偶尔出现运动性眩晕,疲劳时有不适感;

无效:所有症状无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