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室 科室动态

中医药治疗消化心身疾病有妙招

发布时间:2022-09-15点击次数:12618次

消化系统的心身疾病的疾病种类和发病率居内科心身疾病的首位, 较常见的有以躯体功能性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习惯性便秘等;以躯体器质性病变表现为主的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部分慢性胃炎、慢性胰腺炎、部分慢性胆囊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在中医学中与消化系统的心身疾病关系较为密切的情志心理因素主要有思虑过度、气郁不舒、急躁易怒等。思虑过度则伤脾, 导致脾胃功能障碍, 若进一步发展则会发生消化系统的器质性病变, 也会影响其他脏腑功能;气郁不舒则影响气机的升降, 若进一步发展则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消化系统的功能失常, 发生疾病或使疾病发展;急躁易怒则伤肝,致使肝失疏泄, 气机不畅,影响消化系统功能, 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时,其他的精神心理因素也会影响脾胃功能,所以在治疗消化系统心身疾病时应该心身兼顾。

消化心身疾病临床表现及诊断

①情绪相关的临床表现,包括:抑制性情绪相关的常见胃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胃肠生理功能下降,常见的症状包括早饱、饱胀、食欲不振、纳差、嗳气、便秘等。激惹性情绪,即所谓的焦虑或惊恐表现,表现为焦虑或坐立不安、难以集中精力、疲乏无力、入睡困难等。与激惹性情绪相关的胃肠道功能紊乱主要有2类,一是胃肠功能亢进但不协调,二是疼痛等腹部不适的体验特别强烈,具体包括反酸、烧灼感、腹痛、腹胀、腹鸣和腹泻等。

②认知偏差相关的临床表现,患者对症状和疾病的认知偏差,不合理的联想,往往把当下良性的病变,对以后可能出现的变化过分担忧,不切实际的“对号入座”。

③病态想象性的临床表现,实际不存在的特殊异样感觉。

④生物指标明显异常的疾病状态。如炎症性肠病,消化性溃疡等。

此外冯五金教授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消化心身识别法,是在胃肠病的生物学诊断背景基础上, 加以下主症1条+共症1条+次症2条+佐证1条即可诊断。(1) 主症:消化道症状,如胃痛、腹痛、泄泻等;(2) 共症:精神症状, 如 (1) 心烦意乱;(2) 胡思乱想;(3) 郁郁寡欢;(4) 失眠多梦等;(3) 次症:躯体症状, 如 (1) 胸腹胀痛;(2) 嗳气呃逆;(3) 腰背酸困;(4) 形寒肢冷;(5) 周身窜痛;(6) 恶风汗出;(7) 口干口苦;(8) 舌苔厚腻;(9) 大便不畅;(10) 小便频数等;(4) 佐证:如 (1) 有家族类同病史;(2) 有负面生活事件;(3) 有心理刺激因素;(4) 有就诊行为异常;(5) 有不良视听影响;(6) 对已患疾病过分担忧、恐惧等。

 

消化心身疾病患者的常见十大表现:

①自带字条,自我详细介绍病情,列出各种症状,唯恐万一有遗漏(反映记忆力减退)。

②出示大量的化验检查单据。这些检查结果可能都没问题,或者虽有一些阳性结果,却不能用以解释现有的各种症状。

③过分关注自身,常把生理如体表生理标志,如剑突、腹直肌、波动的腹主动脉等当疾病(如肿瘤),很在意肛门排气的多少及次数,大便的形状,嗳气、呃逆的感觉等。

④口苦、口干、舌苔厚、口腔异味等。

⑤候诊不耐烦,来回走动,频频地叩门。

⑥说话唠叨,很难打断,不厌其烦,但又缺乏逻辑和层次。

⑦交流困难,固执己见,多疑善感,很难相互沟通。

⑧全身不定时、不定位疼痛或有异常感觉。

⑨病史长,症状多,病情复杂,四处求医,经过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时而有效,时而无效。

⑩有可能同时挂号多个科室,但又都没取药,反复出入于门诊,不停地询问担心的问题。

治疗:

 心理疏导:不要累积过多的负面情绪,应该多以积极态度去面对生活的顺风和水逆,适时将自己难以消化的负面情绪和自己父母、爱人、老师、好朋友分享以寻求帮助等必要时进行专业的心理指导。此外做一些能让自己感到愉悦的事情,听一首欢快的歌曲、看一场舒心的话剧、去喜欢的城市旅游及适当运动锻炼等都是很好的放松方式。

中药治疗:当你出现消化系统的心身疾病时,应当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治疗以调和脏腑功能。

(1)肝胃不和证

主症:①脘胁胀痛;②情绪抑郁。

次症:①嗳气;②呃逆;③反酸、烧心;④不欲饮食。

舌脉:舌苔薄白或黄,脉弦。

(2)肝郁血虚证

主症:①两胁作痛;②心烦急躁。

次症:①头痛目眩;②口燥咽干;③神疲食少;④月经不调;⑤乳房胀痛;⑥面色无华或晦暗。

舌脉: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而虚。

(3)心脾两虚证

主症:①失眠多梦;②饮食减少。

次症:①心悸胆怯;②眩晕;③健忘;④面色萎黄;⑤腹胀便溏;⑥神倦乏力;⑦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

舌脉:舌质淡嫩,苔薄白或苔滑腻,脉细弱。

(4)肝脾不调证

主症:①腹痛欲泻,泄后痛减;②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

次症:①脘腹窜痛;②便溏不爽;③急躁易怒;④纳呆腹胀。

舌脉:舌苔薄白或薄白腻,脉弦。

(5)脾肾阳虚证

主症:①腹中冷痛;②少言寡语。

次症:①腰膝酸软;②形寒肢冷;③面色晄白;④神疲懒言;⑤久泻久痢;⑥五更泄泻。

舌脉: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6)气郁痰凝证

主症:①咽部不适,有异物感;②情志不畅。

次症:①嗳气、呃逆;②咳嗽;③胸闷;④心烦;⑤失眠。

舌脉:舌苔白腻,脉弦滑。

(7)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脘腹胀痛或刺痛;②急躁易怒。

次症:①胸胁胀闷;②周身窜痛;③妇女月经闭止;④痛经;⑤经色紫暗有块。

舌脉: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

(8)六郁气滞证

主症:①胸脘痞闷;②情志不畅。

次症:①脘腹胀痛;②饮食不消;③吞酸;④ 恶心呕吐;⑤口苦;⑥心烦。

舌脉:舌淡苔白或黄腻,脉弦。

(9)气逆上冲证

主症:①腹中悸动;②气逆上顶。

次症:①嗳气、呃逆;②心悸易惊;③烦躁不安;④发作性少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⑤胸闷气急;⑥头昏目眩。

舌脉:舌质淡胖嫩苔薄白,脉弦。

(10)心神不宁证

主症:①焦虑不安;②心烦失眠。

次症:①心慌恐惧;②头身汗出。

舌脉:舌红苔少,脉细数。

(11)胆郁痰扰证

主症:①呕恶呃逆;②胆怯易惊。

次症:①头眩、心悸;②心烦不眠;③夜多异梦;④眩晕。

舌脉:苔白腻,脉弦滑。

(12)心肾不交证

主症:①心烦失眠;②心悸不安。

次症:①眩晕;②耳鸣;③健忘;④五心烦热;⑤咽干口燥;⑥腰膝酸软;⑦阳痿早泄;⑧月经不调。

舌脉:舌红,脉细数等症。

如何预防?

《黄帝内经》上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在精神情志上应“恬惔虚无””、“精神内守”。即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精神内守, 增减衣物, 合理饮食, 规律作息, 劳逸结合, 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 还应该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 减少欲望, 平和心态, 使心神安宁, 气机和顺, 从而增强自身的心理调摄能力, 预防疾病, 健康长寿。

颊针治疗:颊针疗法始终以“心身合一”为原则,颊针能够以气为自然纽带,在调理气机升降出入的过程,能够连接和统一人的形和神之间关系,达到心身同治。颊针首先能从三焦层面治疗消化系统内脏病机及症状,如:胃痛、泛酸、烧心、腹胀、腹泻、便秘等,其次还能从心身层面治疗烦躁、紧张、焦虑、情绪化变态反应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