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室 科室风采

我科特色疗法--浮针疗法简介

发布时间:2021-03-25点击次数:19736次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使用浮针等针具在引起局限性病痛的紧张肌肉的周围进行的皮下针刺法,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针灸。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无副作用等优点,对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目录

1简介2适应症3概论

4开拓5操作特点6疗效特点

7针刺前准备8针刺操作9常见并发症

10注意事项

简介

浮针疗法

      新近研究表明:传统针刺方面起作用的正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后者与肌肉连接在一起。浮针疗法不像传统针刺一样深入多层组织,仅仅作用在浅筋膜,力专效宏。浮针疗法仅仅刺激非病变部位的浅表皮下组织,所以非常安全。

      浮针疗法刺激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面积是传统针刺的20-30倍,所以其疗效也大大提高:(1)只要是适应症,每次都当场见效,需要针刺的穴位(进针点)大大减少;(2)每次只要一两个进针点,传统针灸需要10-20个穴位;(3)治疗的次数大为缩短,一般慢性病变3-4次即可,而传统针灸一个疗程就需7-10次。

适应症

      关于其适应症,一般来说,只要是针灸的适应症,浮针疗法多能胜任,现在我们的临床还表明:中医内科的适应症,浮针疗法常有很好的疗效。具体来说,大体如下:慢性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腕管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膝关节炎、踝关节陈旧性损伤、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胃痛(慢性胃炎胃溃疡)、泌尿道结石、慢性附件炎、宫颈炎、痛经、顽固性面瘫等等。

概论

      浮针疗法(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FSN)是用一次性使用浮针等针具在引起局限性病痛的患肌周围进行的皮下针刺法。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是现代针灸。浮针疗法在英文中曾被称为Floating Acupuncture、Fu's Acupuncture,Fu Needling、Floating Needling,现在多用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以下简称FSN)一词,所用针具(一次性浮针器具,国家发明专利号,(97114318·8,公开号,CNl186653A)称为FSN acupuncture Needle。

      浮针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无副作用等优点。适用于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开拓

第一阶段:主要治疗四肢部的软组织伤痛。

第二阶段:治疗颈肩腰背疼痛

第三阶段:治疗内脏痛。

第四阶段:治疗头面部疼痛和非疼痛性疾病。

 

操作特点

浮针疗法与目前针灸临床常用的疗法比较,在操作方法上不同,有其特点

  1. 针尖必须由远及近的直对患肌;
  2. 针体在做扇形扫散;
  3. 扫散动作做到大幅度、平稳有节律、不要忽上忽下、忽快忽慢、要圆中带方、方中带圆;
  4. 留针时间长;
  5. 在操作时,必须聚精会神,心无旁骛。

疗效特点

  1. 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痛症;同时对感觉麻木、胀满等感觉异常的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2. 取效快捷,其疗效有可重复性;
  3. 留针时能保持这种疗效,留针达到一定的时间,起针后疗效也能维持;
  4. 安全无副作用,不但没有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甚至因为是针体仅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原 因,传统针灸引起的断针、弯针、滞针现象不复存在,晕针现象也比传统针刺疗法更少发生。
  5. 对软组织伤痛等疾病,有较好的远期疗效;但对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 (副癌综合症),远期疗效不是很理想,然而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止痛万法;
  6. 因为留针期间病人可以自由活动,可以回家,不需要像传统针灸疗法那样在治疗床或椅上留针,所以治疗场所的空间利用率较高;
  7. 费用低,因为采用浮针疗法治疗次数较少,虽然一次的治疗费用耍比传统针灸疗法多,但总体上要节省费用;
  8. 因为操作时间短,浮针疗法的操作对室内的温度要求较低,在寒冷的天气里比传统针灸有优势。

针刺前准备

选择体位

如体位选择不当,在施术过程中病人紧张,医生进针、行针不便,给病人造成痛苦。因此,治疗时必须根据治疗所选进针点的具体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便病人放松,同时便于施术操作。临床上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进针点和上下肢部分进针点。
  • 侧卧位:适宜于在身体侧面和上下肢部分部位治疗。
  • 俯卧位:适宜于在头、项、脊背、腰臀部和下肢背侧及上肢的一部分进针。
  • 俯伏坐位:适宜于后枕部、上颈部的进针点的操作。
  • 端坐位适宜颈肩部、上背部、上肢部的进针点,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应尽量采取卧位。
  • 坐位适宜膝关节和下肢部分部位的进针点操作。

注意事项

  1. 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
  2.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3. 皮肤有感染、溃疡、疤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4. 浮针疗法留针时间长,还要根据天气情况、患者的反应和病情的性质决定。若气候炎热、易出汗或者因为胶布过敏等因素造成针口或局部皮肤瘙痒,时间不宜过长;若气候凉爽不易出汗、患者没有反应出不适感,时间可长些。
  5. 留针期间,应注意针口密封和针体固定,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和洗澡,以免汗液和水进入机体引起感染。
  6. 当肢体浮肿时,效果不佳,改用它法治疗。例如,系统性红班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大量的激素导致水肿,在这种情况下,浮针疗法镇痛效果差。
  7. 对软组织伤痛,如果浮针疗法治疗后只有近期效果,病情反复发作,要考虑免疫系统疾病所致。
  8. 没有明确痛点的位置性疼痛(只有关节处于某一位置时,疼痛才显现出来)效果往往不佳。
  9. 浮针五不治一不治全身浮肿二不治局部红热肿大三不治近期使用外治法如重力推拿拔火罐按摩乳红花油膏药四不治局部封闭没多久五不治时有时无摸不清。

图书版权信息

书名:浮针医学纲要

作者:符仲华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0

ISBN:978-7-117-23380-4

浮针疗法是一种针刺镇痛新疗法。使用专用针具治疗各种局限性疼痛,尤其是软组织伤痛,具有安全无痛、疗效快捷可靠、适应证广泛等特点

一直称为浮针疗法为何叫做“浮针医学”这是因为浮针不仅仅可用于治疗,也常可用于辅助诊断,尤其是用于鉴别诊断,同时操作时还配合再灌注活动,已经建立一些独特的观念和理论。

《浮针医学纲要》可供骨伤、针灸、理疗、中医、康复等多个专业医务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目录

第一章浮针疗医学绪论

第一节浮针疗法的概念和命名、分类

第二节浮针疗法形成和发展

一、浮针疗法的形成

二、浮针疗法的发展

第三节浮针疗法的特点

一、操作特点

二、疗效特点

三、诊断特点

第二章浮针生理学基础

第一节疏松结缔组织地位之我见

一、疏松结缔组织

二、致密结缔组织

三、脂肪组织

四、网状组织

第二节皮下层

第三节皮下层和肌层的关系

第四节液晶态理论

第三章肌肉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解剖

一、肌肉分型

二、组织形成

三、显微解剖

四、大体解剖

五、肌肉系统

第二节生理

一、功能

二、能量消耗

三、神经控制

第三节强度

第四节肌肉的生长和状态

一、运动

二、增大

三、萎缩

第五节肌肉与其他相关器官的关系

一、肌肉的血液供应

二、肌肉的神经支配

 

第四章主要肌肉的解剖

第一节头项部肌肉

第二节肩背部肌肉

第三节胸腹部肌肉

第四节上肢肌肉

第五节下肢肌肉

第五章功能性肌肉病理学

第一节几个典型的病理观点

一、粘连瘢痕说

二、筋出槽、骨错缝

三、神经病变学说

第二节MTrP、患肌的由来

第三节MTrP形成机制

第四节MTrP、患肌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一、主要特点

二、临床表现

三、患肌体征

四、检测

第五节患肌、MTrP的分类

第六节第一现场、第二现场

第七节检查患肌的意义和方法

一、对诊断意义重大

二、对治疗重要

三、对预后也重要

四、对治疗过程中调整方案也重要

第八节传统针灸与MTrP、患肌

第九节以往MTrP治疗方法

一、几部喷洒与牵拉

二、超声波

三、经皮电神经刺激

四、药物

五、注射治疗

六、干针治疗

第十节复发因素

一、机械性复发因素

二、感冒或受凉

三、血环境不良

第六章浮针针具和操作方法的介绍

第一节浮针针具的结构和规格

一、浮针的结构

二、浮针长度、直径、外观及保存

第二节针刺前的准备

  • 选择治疗床和体位
  • 解释说明

第三节浮针疗法操作思路

  • 明确诊断
  • 明确患肌
  • 确定进针点
  • 消毒

第四节浮针操作的介绍

  • 针刺的方向
  • 进针、运针和扫散
  • 留管和出针
  • 针刺间隔时间、次数和疗程

第五节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 皮下淤血
  • 晕针

第六节浮针疗法注意事项

第七章再灌注活动

第一节再灌注活动的含义和命名原因

第二节再灌注活动的始创过程

第三节再灌注活动的操作方法和分类

  • 再灌注活动的操作要求
  • 常用的再灌注方法
  • 再灌注活动的分类

第四节再灌注活动的重要性和操作注意事项

  • 重要性
  • 注意事项

第五节借助工具再灌注活动方法

第八章浮针疗法临床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治疗前的疗效预测

第二节当场效果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针刺次数和疗效的关系

第四节远期效果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血环境不良

  • 急、慢性炎症
  • 贫血
  • 内分泌及代谢性功能异常
  • 高血尿酸
  • 营养物质缺乏

第九章浮针疗法的机制

第一节浮针疗法与引徕效应

  • 循经传感和引徕效应
  • 引徕效应与趋病性循行
  • 顺力循行
  • 回避效应
  • 阻拦效应

第二节浮针疗法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 关于针刺镇痛的研究
  • 关于闸门学说

第三节浮针疗法的中医传统理论

  • 皮肤的中医学说
  • 皮部理论
  • 近治原理
  • 以痛为腧理论
  • 《内经》刺法

第四节我们的观点

  • 关于机械力耦合和液晶态理论
  • 关于神经的作用
  • 关于引徕效应的作用
  • 关于浮针后其他症状也改变的道理

第十章肌肉前病痛

第一节强直性脊柱炎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二节类风湿关节炎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三节哮喘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四节痛风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五节帕金森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六节面瘫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七节肩关节周围炎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十一章肌肉病痛

第一节颈椎病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二节网球肘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三节腰椎间盘突出症

  • 临床表现
  • 影像学资料
  • 病理变化
  • 医嘱

第四节慢性膝关节痛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五节踝关节扭伤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六节头痛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七节前列腺炎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八节漏尿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九节呃逆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十节失眠、抑郁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十一节慢性咳嗽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十二节习惯性便秘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十二章肌肉后病痛

第一节头昏、眩晕

一、临床表现

二、病理变化

三、治疗

四、医嘱

第二节心慌、胸闷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三节局部麻木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四节局部水肿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五节乳腺增生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六节冷症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七节黄斑变性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八节糖尿病足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九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第十节骨性变化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治疗
  • 医嘱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