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名医工作室 诊疗方案

功能性腹痛诊疗方案

发布时间:2023-07-30点击次数:426次

功能性腹痛诊疗方案

1诊断[1,2]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syndrome,FAPs)又称慢性特发性腹痛或慢性功能性腹痛,是指持续或频繁发作的腹痛,病程超过半年,但与胃肠道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功能性疾病。患者常伴有其他全身不适感和日常活动受限,若腹痛持续时间较长或较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者可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2中医诊断[3-10]

2.1概述

基于文献研究及专家共识意见,功能性腹痛的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郁脾虚证、胃肠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肾阳虚瘀血阻滞证、寒凝肝脉证。

a.肝郁脾虚证

主症:腹部或胁肋胀痛,腹痛即便,便后痛减,情绪抑郁。

次症:急躁易怒,善太息,食少纳呆,便溏不爽,肠鸣失气。

舌脉:舌淡红,苔白或腻,脉弦或细。 

b.胃肠气滞证

主症:腹部痞胀,胀痛,嗳气,矢气而觉舒。

次症:食欲下降,干呕,口苦,大便干燥。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弦。

c.肝胃郁热证

主症:腹部疼痛胀满,纳差,嗳气,嘈杂泛酸。

次症:胃中灼热,烦躁易怒,口干口苦。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数。

d.脾肾阳虚、瘀血阻滞证

主症:腹部持续隐痛,喜温喜按,偶有刺痛,痛有定处。

次症:四肢不温,面色晄白,腰酸乏力。

舌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e.寒凝肝脉证

主症:少腹冷痛,坠胀不适。

次症:受寒则甚,得热则缓,小便清长。

舌脉: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3鉴别诊断

3.1 肠易激综合征:反复发作的腹痛,近3个月内平均发作至少每周1日,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

a)与排便相关;

b)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

c)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3.2 功能性消化不良:

a)包括以下1项或多项:

1)餐后饱胀不适;

2)早饱不适感;

3)中上腹痛;

4)中上腹烧灼不适。

3.3 与其他引起腹痛的器质性胃肠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炎症性肠病、胃肠穿孔等),及其他系统引起的腹痛相鉴别。

4辨证论治

4.1肝郁脾虚证

病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运化失常。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加味痛泻要方(出自《丹溪心法》

常用药:炒陈皮,炒白术,炒白芍,防风。

4.2胃肠气滞证

病机:气机阻滞,传导失司。

治法:降逆通腑,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四磨汤加减(出自《济生方》)

常用药:木香,枳壳,乌药,槟榔。

4.3肝胃郁热证

病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内生郁热。

治法:疏肝清热,和胃止痛。

推荐方药:左金丸加减(出自《丹溪心法》)

常用药:黄连,吴茱萸。

4.4脾肾阳虚、瘀血阻滞证

病机:阳气亏虚,虚寒内生,气血凝滞。

治法:温补脾肾,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常用药:制附子,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川芎。

4.5寒凝肝脉证

病机:寒凝肝脉,筋脉拘急,不通则痛。

治法:暖肝散寒,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暖肝煎(出自《景岳全书》)

常用药:肉桂,小茴香,枸杞子,当归,乌药,沉香,茯苓,生姜。

5其他疗法[11]

5.1针灸治疗

5.1.1体针

上巨虚(双)、足三里(双)。肝郁气滞证加肝俞、太冲、行间;中虚脏寒证加脾俞、气海、关元。

5.2.2腹针

气海、关元、天枢(双侧)。针刺顺序:

a)中脘;

b)下脘;

c)气海;

d)关元;

e)天枢(双侧)。

虚寒型加神阙温灸。

5.2艾灸

取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神阙,配脾俞、大肠俞、肝俞、肾俞、关元、公孙。适用中虚脏寒患者。

5.2.1推拿

推拿辨证使用不同手法配合相关穴位,调节脾胃功能。按摩手法常用摩、揉法等。

5.2.2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法:常用的有吴茱萸炒粗盐外敷法及莱菔子(或川朴)热奄包外敷法。对于中医辨证属于寒性的功能性腹痛,可采用吴茱萸炒盐外敷法。吴茱萸500g装入布袋用文火炒至60℃~70℃,放置温度为45℃~50℃左右炒盐外敷感觉疼痛处,操作过程约15min~30 min,每天1次~2次。对中医辨证属气机郁滞型功能性腹痛可采用莱菔子热庵包(或川朴热庵包)外敷法。将中药莱菔子250g装入自制小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家用式微波炉(900w)中,用高火加热2min~3min。取出待温度适宜,置患者腹部痛点热敷。患者采取仰卧位,每次治疗20min~30min,每天1次。

5.2.3贴敷疗法

辨证选用药物贴敷。中虚脏寒证用附子、丁香、细辛、生姜汁等。气机阻滞证多用丁香粉、青皮粉、厚朴粉等。

6预防调摄[11]

6.1生活起居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睡眠充足,保暖防外感。

6.2饮食调理

定时进食,切忌暴饮暴食,避免刺激性食物;饮食以软、烂、细和少食多餐为原则。粗糙、硬固或过酸、过咸、生冷、油腻等食物不宜食用。

6.3情志调摄

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悦。